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如何量化某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碳排放?

发布时间:2025-07-04 14:37:56浏览次数:
在 “双碳” 目标推进与 ESG 理念深化的背景下,量化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碳排放成为企业节能减排、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持有碳排放管理师碳资产管理师等证书,不仅能帮助企业识别高碳环节,还可为制定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以下从界定核算范围、选择核算方法、数据收集与计算、质量控制等维度,系统阐述量化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碳排放的方法与路径。
明确供应链碳排放核算范围
制造业供应链涵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仓储、产品使用到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依据国际通行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标准》(GHG Protocol),碳排放范围分为三类:范围 1 为企业自身产生的直接排放,如工厂燃料燃烧;范围 2 是企业消耗外购能源产生的间接排放,如电力消耗;范围 3 则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其他间接排放,如原材料生产、产品运输、使用及回收等。量化供应链碳排放时,需结合企业实际业务,确定重点覆盖的范围 3 排放环节。例如,汽车制造企业需着重核算零部件供应商生产、整车运输及产品报废处理阶段的碳排放。
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
基于活动数据的计算法
该方法通过收集供应链各环节的活动数据(AD)与排放因子(EF),采用 “碳排放 = 活动数据 × 排放因子” 公式计算。活动数据如原材料采购量、运输里程、能源消耗量等;排放因子可参考国际权威数据库(如 IPCC 排放因子数据库)或行业特定数据。以钢铁制造业为例,计算原材料铁矿石运输碳排放时,用运输重量乘以单位重量运输里程的排放因子,即可得出该环节碳排放量。此方法精度高,但对数据完整性要求严苛。
投入产出分析法
借助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经济活动与碳排放的关联。该方法从宏观层面出发,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行业投入产出表,计算各部门经济活动对碳排放的贡献。其优势在于可快速评估供应链整体碳排放,适用于数据不足的初步核算;缺点是无法精准定位具体排放源,结果相对粗放。
生命周期评价法(LCA)
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对原材料获取、生产、使用、废弃各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量化评估。该方法全面覆盖供应链所有环节,能识别关键排放节点,但需大量数据支撑,且分析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常用于对产品碳足迹要求极高的场景。
数据收集与计算
数据收集是量化碳排放的核心环节,需按供应链各环节分类采集。在原材料阶段,收集原材料种类、采购量、产地及供应商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数据;生产环节,记录生产设备能耗、燃料类型及用量、废弃物处理情况;运输仓储阶段,统计运输方式、运输距离、货物周转量;产品使用与废弃环节,估算产品使用寿命、回收利用率等。
收集数据后,依据选定方法进行计算。例如,采用活动数据计算法,将各环节活动数据与对应排放因子相乘,并汇总各环节排放量,得出供应链总碳排放量。同时,为提升数据准确性,可通过交叉验证,对比不同数据源或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复核结果。
质量控制与报告编制
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核查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计算过程的准确性,识别并修正异常数据。完成量化后,按照国际或国内标准编制碳排放报告,清晰呈现核算边界、方法、数据及结果,必要时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认证,增强报告公信力。
若你在量化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碳排放过程中,面临数据收集困难、方法选择困惑,或需定制化的核算方案,欢迎致电咨询:010-59490973,或联系林老师(微信同号:13691349057)。专业团队将为你提供一对一指导,助力企业精准量化碳排放,科学制定减排策略 。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