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疯了!碳汇农业闯进碳市场 农民躺着赚钱 商机大到不敢想

发布时间:2025-07-15 17:24:27浏览次数:

农业,尤其是碳汇农业,在转型碳市场方面具有显著潜力和可行性,其与碳市场的结合不仅能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还能为碳减排提供新路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碳汇农业本身具备融入碳市场的天然优势。碳汇农业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耕地固碳等方式,能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稳定的碳汇。这些碳汇量可依据相关方法学进行核算,转化为可交易的碳信用,进入碳市场交易。例如,林业碳汇项目已较为成熟,农业领域的稻田甲烷减排、土壤碳封存等项目也在逐步探索中,部分地区已开展试点,将农业碳汇纳入区域碳市场交易体系,让农户或农业企业通过出售碳信用获得额外收益。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对碳汇农业的支持为其转型碳市场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农业碳汇发展,如《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耕地土壤碳汇核算方法(试行)》等,为农业碳汇的计量、监测和交易奠定了基础。多地也在推进农业碳汇交易试点,如浙江丽水的竹林碳汇交易、内蒙古的草原碳汇项目等,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为农业全面融入碳市场提供了实践支撑。

碳汇农业与碳市场的结合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一方面,农业碳汇项目可帮助工业企业等控排主体抵消部分碳排放,完成减排任务;另一方面,农民通过参与碳汇项目,在不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增加收入来源(如林地托管、碳汇交易分成),提高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例如,在碳汇林业项目中,农户通过科学造林和管护,林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信用,出售给需要减排的企业,形成 “保护 — 减排 — 收益” 的良性循环。

不过,农业转型碳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碳汇计量的复杂性,农业碳汇受气候、土壤、种植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碳汇量波动较大,现有核算方法学难以精准计量,可能影响碳信用的可信度。其次是交易机制不完善,目前全国碳市场主要覆盖发电行业,农业碳汇尚未大规模纳入,交易渠道有限,碳价形成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碳汇的经济价值难以充分体现。此外,农业主体分散(多为小农户),参与碳市场的门槛较高,缺乏专业的碳汇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需要第三方机构提供服务支持。

但总体而言,农业(尤其是碳汇农业)适合转型碳市场。随着碳市场扩容和方法学完善,农业碳汇的交易空间将不断扩大。未来,通过加强碳汇计量技术研发、完善交易规则、建立农户参与机制(如合作社统一开发碳汇项目),可推动农业更好地融入碳市场,实现绿色转型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若想了解更多农业转型碳市场的具体路径、政策细节及实操方法,可拨打咨询电话:010-59490973、13691340873(林老师,微信同号)获取详细信息。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