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国企与民企的碳资产管理部门在权限设置与资源配备上呈现显著差异,直接影响岗位职能与工作成效,也为求职者提供了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
一、权限范围:国企侧重战略统筹,民企聚焦实操落地
国企碳资产管理部门普遍具备更高的战略决策权。作为国家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国企(如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宝武)的碳资产部门多直接隶属于集团总部,参与企业整体减排战略制定,拥有跨部门协调权。例如,某电力央企的碳资产管理部可直接调配旗下电厂的配额资源,推动跨区域碳资产整合,甚至参与地方碳市场政策试点设计。其权限覆盖全产业链,从上游能源采购到下游产品销售的碳足迹管理均纳入职责范围,部分国企的碳资产部门还拥有对下属子公司的减排考核权,与企业 KPI 直接挂钩。
民企碳资产管理部门则以实操性权限为主。多数民企(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碳资产部门隶属于环保部或战略部,核心权限集中在碳配额履约、碳成本核算等具体事务。例如,某新能源民企的碳资产团队主要负责年度碳排放报告编制、CCER 项目开发等,需向管理层汇报后才能推进跨部门协作。对于中小型民企,碳资产部门甚至可能仅承担合规申报职能,缺乏战略层面的话语权,权限边界相对清晰。
二、资源配备:国企资源密集且稳定,民企灵活但依赖业绩
国企在资金、政策资源上占据明显优势。省级以上国企每年的碳管理预算普遍达数百万元,可投入重金布局碳期货、CCER 项目开发等业务,如某央企设立 10 亿元碳资产专项基金,用于配额交易与低碳技术研发。此外,国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联系紧密,能优先获取政策信息(如配额分配方案调整),并依托央企背景对接国际碳市场资源(如参与中欧碳边境机制互认试点)。在人才配置上,国企多聘请行业资深专家,团队规模通常在 10-50 人,且设有完善的晋升体系(如从专员到碳资产总监)。
民企资源配备更注重性价比与灵活性。大型民企(如吉利汽车)的碳资产部门年度预算约 50-200 万元,聚焦能快速产生效益的领域(如碳质押融资、绿电采购),小型民企则可能将碳管理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内部团队仅保留 2-3 人。民企的资源获取高度依赖市场业绩,若碳资产运营产生直接收益(如通过配额交易盈利),可快速获得追加资源;反之则可能缩减投入。在外部资源对接上,民企更倾向与市场化机构合作(如碳交易所、咨询公司),以高效解决具体问题(如履约期的配额缺口填补)。
三、对岗位的影响:职业发展路径差异显著
国企碳资产岗位适合追求稳定与长期发展者。岗位设置齐全,涵盖碳政策研究员、碳资产交易员、低碳技术顾问等,薪资虽起步平稳(应届生约 8k-15k / 月),但福利完善且晋升明确,3-5 年可晋升至管理岗。此外,国企经验有助于积累政策资源与人脉,适合希望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从业者。
民企岗位则适合擅长资源整合与快速突破者。大型民企的碳资产岗位薪资弹性大(应届生起薪 10k-20k / 月,绩效好者年薪可达 30 万以上),且能接触全流程实操(如从项目开发到交易落地),小型民企岗位则更侧重 “多面手” 能力,适合希望在短时间内积累实战经验的求职者。
如需进一步了解国企与民企碳资产岗位的招聘偏好或职业规划建议,可联系林老师:010-59490973、13691340873(微信同号)。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