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漳州市海水养殖碳汇核算成果上线仪式顺利举行,标志着全国首个地市级渔业碳汇资源库的建立和漳州市首张海水养殖蓝色碳票的颁发。这一重要时刻,不仅为漳州市的海洋渔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预示着我国蓝色碳汇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和《“海上漳州”发展战略规划》中的规划,漳州市积极组织沿海各县(区)和古雷开发区开展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试点核算。经过精心组织和认真核算,第一批2020-2022年海水养殖碳汇核算已经完成,总计核算养殖面积约1.7万公顷,共核算出碳汇产品约24万吨。这一成果让漳州市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全市海水养殖碳汇核算的地级市。
“海洋碳汇”是指通过海洋生物等吸收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和活动。在海洋渔业养殖过程中,通过吸收二氧化碳产生碳汇,是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作为海洋渔业大市,拥有长达715公里的海岸线和1.86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以及丰富的海水水域滩涂资源。具有碳汇功能的贝类(牡蛎、花蛤等)、藻类(海带、江蓠等)的总养殖面积达2.36万公顷,年产量约116.5万吨。其中,牡蛎年产量70万吨以上,位列全国设区市首位,具有开发海水养殖碳汇的资源基础。
通过开展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核算,能有效促进漳州渔业养殖的绿色转型,为打通渔业碳汇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奠定基础。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推动漳州市乃至全国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也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此次成果上线仪式为契机,继续深化海水养殖碳汇研究和实践,推动渔业绿色发展,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此次成果的发布不仅展示了漳州市在海水养殖碳汇领域的领先地位,也预示着我国蓝色碳汇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其对于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漳州市的成功经验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渔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漳州市以及全国更多的海洋渔业地区积极参与到海水养殖碳汇的发展中来,共同推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建设美好的海洋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碳资产质押贷款盘活企业碳配额 广东交行创新融资方式 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