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海洋碳汇计量监测标准体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请介绍下《蓝碳增汇技术规程》的出台背景和意义。
王宇星:2023年,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全国—区域—工程区不同尺度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为科学评价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碳汇参与碳市场交易提供支撑”的要求。为推动该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组织海洋减灾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等单位,认真总结国内外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评估经验,基于中国国情,历时多年编制完成《蓝碳增汇技术规程》。其间,多次向相关领域专家、沿海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并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区域进行了方法验证。
《蓝碳增汇技术规程》充分考虑了国家和地方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的迫切需求,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展定期调查与增汇成效评估,量化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蓝碳生态系统的增汇能力。此次《蓝碳增汇技术规程》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海洋碳汇标准体系,为摸清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提供指导,推动修复与增汇协同增效。
量化评估保护修复项目碳汇能力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蓝碳增汇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创新?
王宇星:《蓝碳增汇技术规程》适用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中,以植被保护与修复为主的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增汇成效评估。针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聚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措施的增汇成效,对增汇计量方法、碳汇监测、增汇效果评估的方法学框架、内容和技术要求进行了规范。
《蓝碳增汇技术规程》基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碳汇增量的贡献,将修复区域分为“受损(退化)蓝碳生态系统修复区域”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为蓝碳生态系统修复区域”两种计量区域,分别计量基准线情景和项目情景下的生物量碳库、死有机物质碳库和沉积物碳库的碳汇量,并针对保护修复活动的增汇量、增汇潜力开展增汇效果评估,最终结合修复措施对碳汇增量的贡献开展定性评估。该技术规程针对不同情景对监测和计量流程进一步简化,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可操作性,为我国量化评估保护修复项目的碳汇能力提供了急需的方法学。
推动构建增汇计量监测行业标准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针对《蓝碳增汇技术规程》,后续将开展哪些工作?
王宇星:围绕《蓝碳增汇技术规程》,在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的指导下,后续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结合业务工作实践,广泛听取各部门、各单位意见,将《蓝碳增汇技术规程》作为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进行优化,推动构建蓝碳生态系统增汇计量监测的行业标准。
二是开展《蓝碳增汇技术规程》的宣传贯彻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分享中国在保护修复、蓝碳增汇评估领域的经验,提升国际影响力。
来源:自然资源部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碳资产质押贷款盘活企业碳配额 广东交行创新融资方式 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