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替代源包括:
(一)企业关停、转产减少的碳排放量;
(二)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或节能技改减少的碳排放量;
(三)核电发电以及自发自用非化石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的碳排放量;
(四)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化石能源非电利用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的碳排放量;
(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减少的碳排放量;
(六)通过其他途径减少的碳排放量。
第七条替代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关停、转产、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节能技改等替代源原则上为“两高”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21年1月1日后形成的碳排放削减量。替代源在公示公告的“两高”行业清单的,可不限于规上企业。
(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等替代源原则上为2021年1月1日后形成的碳排放削减量。
第八条替代源形成时间以有关部门出具的关停或投产文件为准;无关停或投产文件的,以排污许可证登记、变更、注销或生态环境部门现场核实情况为准。
第九条碳排放削减量按照替代源形成途径分类核算:
(一)企业整体关停或部分拆除的,按照设计工况核算减排量;
(二)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按照技改前后碳排放差值核算减排量;
(三)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等核算减排量。
第十条煤电行业指标全省统筹调配,其他行业指标按照《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管理办法(试行)》由省、设区市分别收储。
替代源形成的碳排放指标实行分级管理。省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统筹调剂省级碳排放指标,重点支持省重大项目建设;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统筹调剂本行政区域内的市级碳排放指标,优先保障省、市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章 减量替代方案
第十一条拟建项目建设单位以项目为边界核算碳排放量,编制碳排放减量替代方案。
第十二条建设项目碳排放量按照国家、省最新发布的行业标准或技术规范载明的核算方法核算。
拟建项目建设单位通过市场化交易购入使用的绿色电力不计入项目碳排放量。
第十三条 碳排放减量替代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二)项目基本情况,包括所属行业、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进度、总投资等;
(三)项目建设方案及用能情况,包括产品方案、工艺方案、用能设备设施、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等;
(四)项目碳排放情况,包括核算依据、核算边界、因子取值、核算过程等;
(五)替代源落实情况,包括替代源来源、替代源碳排放削减量核算等;
(六)结论建议;
(七)附件,包括替代源汇总表、替代源碳排放削减量核算数据支撑材料、替代源关停或投产文件等。
第十四条申请使用省级碳排放指标的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方案由省生态环境部门审核,其他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方案均由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审核。
第十五条建设单位因规模、工艺等调整,造成碳排放量增加的,应当落实新增碳排放量替代源。
建设项目因故不再实施的,其替代源可回收用于其他项目。
来源:山东生态环境厅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更多碳市场最新最热资讯,请扫描下列二维码,关注“碳云管理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