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首部涉“双碳”规范性文件 加强司法保障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发布时间:2023-03-01 11:09:59浏览次数:

个人如何在碳领域就业发展?企业如何开展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建设领域综合节能项目、碳核查、碳交易、碳资产开发管理、碳汇计量评估等节能减排相关业务?咨询电话010-59490973     13691349057(微信同号)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大裁判规则和裁判标准的供给力度,助力绿色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本次发布的意见是最高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第一部涉“双碳”规范性文件,对于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审理涉碳这一新领域的各类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

  “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纠纷案件时最终的权威法律救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接受《图片·法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

  据统计,自我国签订《巴黎协定》以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涉碳案件112万件。其中,涉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案件1.5万件,占比1.4%;涉产业结构调整案件13万件,占比11.9%;涉能源结构调整案件90万件,占比最大,为80.4%;涉碳市场交易案件600余件,占比0.06%;其他涉碳案件6.9万件,占比6.2%。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持续推进,涉碳问题和案件数量、领域均呈扩大趋势。“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重点排放单位虚构、捏造、瞒报、漏报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未按时履行足额清缴义务,行政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未改正、未补缴碳排放配额;一些检验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企业碳排放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中相关企业遇到司法冻结、担保纠纷等问题。此外,还有部分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等未按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管理要求公布融资所投项目的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信息。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践中,虽然已依据现有规章制度授权进行了严肃处理,但受限于应对气候变化法治建设尚未完善,缺乏上位法支撑,对一些问题特别是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等问题的查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地方相关部门在处理上述涉碳案件时也需要得到更好的司法指导,以便更好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能。”

  “司法审判实践是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水平的重要基础。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门立法,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工作需要,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需要。”李高表示,意见提出贯彻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总体要求,通过建立完善涉碳案件审判机制、着力提升专业化审判能力和推动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等措施,持续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为后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门立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相关案件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指引,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贡献了法治力量。

  破解新问题和新挑战

  意见全文分为六个部分24条,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保障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助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和涉碳市场交易等审判领域中的重点法律适用问题,历经多次调研论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意见提出,审理新业态新模式生产服务消费案件,要强化对新类型环境权益交易模式、资源要素市场创新的规则指引;审理温室气体排放民事侵权案件、大气污染防治行政、刑事案件,要坚持生态修复优先,处理好固碳和增汇的关系,积极引导和规范侵权人购买碳汇产品折抵赔偿碳汇损失、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审理适应气候变化行政补偿案件,要支持行政机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审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案件,要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依法披露环境信息,有效遏制资本市场“洗绿”“漂绿”不法行为。

  针对近年来涉碳交易纠纷案件呈现类型新、数量逐年增多的特点,意见提出,审理碳排放权交易案件,要依法明晰碳市场交易相关主体之间的权责,推动提高市场流动性、形成合理碳价,增强企业碳减排动力。审理碳排放配额等担保案件,要稳固碳市场业务创新的制度基础,助力碳交易产品发挥融资功能,稳定市场预期。

  在依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意见提出,审理新业态新模式生产服务消费案件,要强化对新类型环境权益交易模式、资源要素市场创新的规则指引;审理温室气体排放民事侵权案件、大气污染防治行政、刑事案件,要坚持生态修复优先,处理好固碳和增汇的关系,积极引导和规范侵权人购买碳汇产品折抵赔偿碳汇损失、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意见提出,审理产能置换合同案件,要充分发挥合同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按照产业政策和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双控要求,创新惠企纾困举措,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审理涉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生态环境侵权案件,要适应用能权,钢铁、水泥产能等新类型生态资源权益对司法保护提出的新要求,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多方发力促进意见落实

  “双碳”工作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实现“双碳”是一项多维、立体、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单纯就降碳而论降碳,而是需要各领域统筹协调推进,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

  意见提出,要持续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首先要建立完善涉碳案件审判机制,构建有利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案件归口审理制度;其次要着力提升专业化审判能力,探索建立与域外涉碳案例交换分享机制、法律适用交流机制,加快涉碳案件审判经验积累;同时推动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协作,依法支持仲裁机构发挥更大作用,实现调解、仲裁和诉讼有机衔接,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共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家园。

  “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为配合意见发布,指导各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各类涉碳纠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同步发布了11个司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典型案例。这批案例包括比特币“挖矿”服务合同、温室气体排放环境侵权、水泥产能指标转让合同、破产案件中将危废物处置费用认定为破产费用、碳排放配额转让合同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技术服务合同、碳排放配额清缴行政处罚、碳排放配额强制执行、破坏环境监测计算机信息系统、滥伐盗伐林木碳汇赔偿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近年来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中的新类型案件。

  “意见的贯彻落实,还得靠人民法院在裁判案件和执行案件过程当中活学活用,真正把‘双碳’友好型的裁判理念入脑入心,落实到行动中。”刘俊海表示。

  李高表示,根据立法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案例处理意见,生态环境部及有关部门正在修改完善法律草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门立法相关工作,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支持将碳排放中介机构造假列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并写入有关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进入破产程序的重点排放单位未足额清缴配额处理办法、法院冻结配额的处置方式、涉碳交易及质押案件的证据认定等全国碳市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撑。

  补齐“双碳”人才缺口 多地在行动

  近两年,上海、吉林、贵州、内蒙古等地相关政府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升绿色低碳人才培养能力”成为各地方案中都提到的一项内容。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有一个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在示范园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联合产学研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源网荷储”(以“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为整体规划的新型电力运行模式)一体化新型能源系统发展,建设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

  “示范园中的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是三峡集团培养储能技术人才的一个基地。”三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他们综合考量全球先进储能技术,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选择对8种新型储能技术进行研究,并建成2个行业急需的大型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0余家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攻关,联合培养人才。

  此后两年,一系列储能技术成果相继落地:当前国内容量最大的功率路由器设备,国内规模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储能系统动态模拟平台,兆瓦时级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

  在科研成果创下“行业之最”的同时,科研人才也不断涌现。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集团已培养博士20余名,其中15名青年骨干研发人员已走上企业储能一线工作岗位。

  产业之外,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也加快了探索的脚步。

  2021年9月,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作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该研究院整合清华大学相关领域学科优势,直面“双碳”领域复合型人才稀少等难题,协同打造低碳、零碳、负碳等颠覆性的核心技术,推动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据介绍,目前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有8个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涵盖低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建筑、零碳交通、工业深度减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略及气候治理与碳金融等交叉领域,以系统思维推动碳中和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2022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从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9个方面,明确22条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同年8月17日,科技部等九部门发布《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提出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和发展壮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建设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可持续人才队伍。

  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开发服务处处长牛萍表示,双碳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在于转变观念。从科研人才到产业人才,都需要将“碳”的观念树立起来,提升自身的“双碳”素养,让“双碳”理念先行。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开展科技人才“双碳”素养提升行动,为各类“双碳”人才的涌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中国商报上传并发布,本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