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因未按时履约清缴而成功应对罚款和生产经营限制的案例
发布时间:2024-11-26 13:25:22浏览次数:
- 面临的问题
- 能源企业 A 由于内部数据核算系统升级出现问题,导致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023 年度碳排放配额的履约清缴,面临监管部门的巨额罚款和生产规模限制。其主要业务是火力发电,生产经营限制对电力供应产生了一定影响。
- 应对措施
- 积极沟通协商:企业 A 第一时间与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沟通,详细说明了数据系统升级失误的情况,并提供了系统升级的记录、故障报告以及技术人员的说明等相关证据。同时,向监管部门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整改计划,包括重新核算碳排放数据的时间表和确保今后按时履约的措施。在与交易对手方面,主动与购买其电力的企业沟通,解释电力供应可能受到的短期影响,并承诺会尽快恢复正常供应,同时协商了适当的补偿方案,如在后续电力价格上给予一定优惠。
- 整改内部管理:企业 A 迅速筹集资金缴纳了罚款,资金来源主要是调整了年度预算中的非关键项目支出以及动用了部分应急资金。在缴纳罚款后,企业对内部碳排放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设立了独立的碳排放管理办公室,招聘了专业的数据核算和管理人才,建立了一套更为严格的数据监测和核算制度。对发电设备进行了节能改造,安装了先进的碳排放监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控碳排放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 制定长期减排战略:从长期来看,企业 A 制定了逐步减少煤炭使用量、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战略。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装机容量提高到总装机容量的 30%,并与相关的新能源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通过这些措施,企业 A 不仅解决了当下的危机,还在后续的碳排放履约工作中表现良好,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绿色形象。
- 面临的问题
- 制造业企业 B 因对新的碳排放配额核算政策理解有误,导致少核算了部分碳排放配额,未能按时足额清缴,受到了罚款和生产订单减少的限制。企业主要生产机械零部件,生产经营限制使得其部分生产线停工,订单交付延迟,面临客户投诉和流失的风险。
- 应对措施
- 沟通与补救措施:企业 B 主动向监管部门承认错误,解释是由于对政策解读的偏差导致了问题。同时,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重新核算碳排放配额,及时补缴了差额部分的配额,并按照规定缴纳了罚款。为了缓解客户的不满,企业 B 与主要客户进行了深入沟通,详细说明了生产经营限制的原因和企业正在采取的补救措施。向客户提供了补偿方案,如产品价格折扣、延长产品质保期等,成功挽回了部分重要客户的信任。
- 优化生产与供应链管理:在生产方面,企业 B 对生产线进行了优化。对高能耗的设备进行了技术升级,更换了更高效的电机和节能控制系统,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能耗。同时,调整了供应链策略,与原材料供应商重新谈判,优化了采购计划,减少了库存积压。与物流合作伙伴合作,优化了产品配送路线,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 能力建设与合规保障:企业 B 加强了内部员工对碳排放政策和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会议,邀请专家解读政策。建立了政策跟踪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关注碳排放相关政策的变化,并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汇报。在合规方面,企业 B 聘请了法律顾问,定期对企业的碳排放管理进行法律审查,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通过这些措施,企业 B 在后续的经营中有效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发生,并且在碳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如何参与碳市场?企业如何开展碳资产开发、管理、交易、融资、托管?了解详情请 添加微信13691349057(微信同号)联系我们。关注“碳云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浏览更多碳市场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