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发布通知,印发《进一步推进洋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该方案聚焦生态环保、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领域,全方位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助力洋县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环保服务保障方面,洋县将着重加强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及工业园区的气候可行性论证。通过科学评估气候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充分保护并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同时,积极推动全县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全力打造“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特色气候小镇”等中省气候标志品牌,以气候优势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此外,洋县还将强化对全县重要生态区服务功能及气候承载力的评价能力建设,为中小河流域治理、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保护等提供精准气象保障,守护生态环境底线。 针对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洋县将强化气象保障服务。在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工作中,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的支撑作用。借助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服务联盟的力量,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建立秦岭区域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月尺度预测和短期预报业务,实现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与精准预报。加强对秦巴山区等重点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及气象贡献率的评价,深入了解气象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构建区域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体系,为秦岭生态保护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
洋县还将进一步强化森林防灭火气象保障服务,为森林资源安全保驾护航。 在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上,洋县将积极推进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实时监测。同时,推动碳源汇监测评估业务化建设,准确掌握区域内碳源汇变化情况。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水、生态、交通、能源等领域安全影响的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增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推进重大规划、重点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从源头上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助力洋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向绿色发展新征程。
全文如下:
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洋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洋政办发〔2025〕1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市管单位:
《进一步推进洋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1月2日
进一步推进洋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陕西省进一步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陕政办发〔2024〕21号)和汉中市《加快推进汉中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汉政办发〔2024〕15号)精神,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洋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需求牵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到2030年,气象科技全面融入农业、交通、能源、生态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气象科技创新、业务、服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明显提升。全县天气雷达覆盖率达100%,地面站间距达到7公里以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人工影响天气装备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达到93分以上。到2035年,气象科技能力达到区域领先水平,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监测系统更加精密,无缝隙、全覆盖的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提升精密监测能力。科学规划洋县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建设气象观测综合功能示范区,完善气象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粮食及特色农业产业主产区观测站网布设,建设多要素、立体化和智能化气象观测网格。加密和升级现有区域气象站网,地面监测站点水平间距达到7公里以下,要素更全面。建设城镇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在县城及人员密集镇(街道)共布设3-5套智能气象站,提升城区路面状况、气象条件、积水隐患和极端强降水的监测感知能力,为城镇防灾减灾和精细化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实施气象台站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智能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化气象台站。(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洋县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林业局、各镇街配合)
2.提升气象信息支撑能力。提高气象网络带宽,提升网络传输能力,强化信息网络安全防护。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实现毗邻区域气象系统和县域气象、应急、林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旅游、水利等部门之间数据信息高速传输和共享融合。建设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数据库,建立毗邻区域气象数据“一张网”,强化大数据、云计算、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县气象局牵头,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洋县分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林业局、县应急管理局配合)
3.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强化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本地预报技术能力。开展以镇(街道)、村(社区)为单元的突发强对流天气滚动预报预警业务。加强雨情信息共享,强化尾矿库、小流域强降水监测预报。拓展气象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数据和技术融合,支撑多部门联合开展灾害预报预警,提高专业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县气象局牵头,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洋县分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街配合)
4.提升精细服务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建立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一体化气象防灾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分区域、分人群精准靶向发布;完善发布中心运行机制,落实机构、人员、经费保障。强化暴雨、干旱等8类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开展强对流、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的定量化风险评估。(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街配合)
5.推进新时代洋县气象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秦巴山区和汉江流域历史气象文化研究,做好气象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进百年气象站建设,加强气象文化场馆等气象文化设施建设。(县气象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配合)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6.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应急响应机制。统筹制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规程,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精准靶向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工作机制,优化部门间重大灾害性天气综合会商研判调度工作流程,建立气象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林业等部门的快速应急热线,完善面向党政主要领导、基层责任人的“叫应”与直通式报告机制。将气象灾害预警纳入部门应急预案响应启动条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建立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认定和风险防控机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加强社区网格员、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防灾减灾协理员队伍共建共享共用,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报送和应急指挥救援机制。(县气象局牵头,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街配合)
7.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健全气象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林业等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将气象风险防御纳入行业专项规划和重点项目,协同开展行业高影响天气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建设,共建共享监测预测、信息发布等基础设施,提升行业气象风险防御能力。与城固、西乡、佛坪等相关县区构建优势互补、信息互通、技术互联、资源共享、处置高效的跨区域极端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应急管理局配合)
8.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根据气象灾害影响修订基础设施标准,优化防御措施,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建设。落实雷电防御监管职责,做到防雷设施“应建必建”,防雷检测“应检必检”。制定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标准规范。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全县党政领导专题培训和党校培训课程。实施气象科普行动计划,深化气象科普进课堂、进机关、进社区、进厂矿,加强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县气象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应急管理局、县科学技术协会、各镇街配合)
9.增强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教资源开发,开展群众参与度高、传播效果好的气象科普活动,成立气象科普志愿队,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加强对气象灾害致灾风险、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的宣传和解读,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防范气象灾害。宣传、教育、气象等部门联合加强极端天气自救互救知识宣教和技能培训,提高社会公众依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主快速开展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能力。(县气象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科学技术协会、县教体局、县住建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街配合)
(三)深度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0.加强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加强乡村灾害易发区、生态敏感区、灾害防御脆弱区、人员聚集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共享,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气象监测能力,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加强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服务能力。建立面向水稻、黑米、猕猴桃等特色农作物农业气象关键指标,建设集成应用核心技术的农业气象服务站网和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分镇街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深化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预报业务。拓展基于气象指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加强针对基层服务对象的靶向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县气象局牵头,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各镇街配合)
11.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加强水利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共享,不断增强水利气象监测能力。加强雨情、水情、旱情及预测预报信息共享,建立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增强灾害预警时效性和预警服务的针对性,提升流域水利设施安全运营和水资源调度气象服务能力。开展江河湖库和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建立动态管理的极端降雨风险隐患清单,完善水库、河道调度方案。推动卫星、雷达在汛旱情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上的应用,做好水库泄洪、蓄水、水量调度等工作。(县气象局牵头,县水利局、县应急管理局配合)
12.加强生态环保服务保障。加强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和工业园区气候可行性论证,科学保护利用气候资源。强化全县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特色气候小镇”等中省气候标志品牌。加强全县重要生态区服务功能、气候承载力评价能力建设,强化中小河流域治理、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保护等气象保障。(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洋县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各镇街配合)
13.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健全人工影响天气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影指挥和作业体系。实施人影装备升级换代工程,升级火箭等作业装备,发展无人机等增雨作业技术和新型作业装备。推动标准化作业点晋档升级。应用国省市县一体化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升区域协同指挥和作业效益评价能力。完善人影作业安全联合监管体系。建设秦岭南麓、汉江上游人工影响天气基地,提升云水资源开发能力,为筑牢“中央水塔”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气象支撑。(县气象局牵头,县应急管理局、县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洋县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配合)
14.实施能源和电力气象服务保障行动。面向抽水蓄能电站和乡村分布式光伏电站开发建设,建立完善能源气象服务体系。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和电力生产调度气象服务。提升“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要时段能源保供气象服务能力。强化密集输电通道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和雷电防护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局、国网洋县供电公司、各镇街配合)
15.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气象保障行动。开展公路交通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天气监测预警,推进交通、公安、气象“一路三方”联合联动机制和“点对点”高影响天气服务落地。共同规范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管理和信息共享。建立完善高速公路、高铁、通用航空等大交通气象服务业。开展分灾种、分路段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建立多式联运物流气象服务体系,开展精细化商贸物流气象保障服务。加强危险天气咨询服务。(县气象局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各镇街配合)
(四)优化洋县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16.实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媒体合作机制,构建以网站、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手机APP等为载体的公共气象服务全媒体服务矩阵。打造气象慢直播平台。增强农村、山区、边远地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影响力和新媒体传播质量评价。(县气象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各镇街配合)
17.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完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开展与“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紧密相关的个性化、定制化的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不断提升气象服务针对性、有效性和均等化水平。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推动气象信息融入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穿戴设备等,拓展和深化大众社交、购物、娱乐气象服务。开展疾病气象风险预警,优化人体舒适度、负氧离子、户外锻炼、康养等气象生活指数服务。发展基于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场景式气象服务,提升公众服务体验。(县气象局牵头,县住建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卫健局配合)
18.实施文化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行动。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安全专业气象监测网和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开展全季节、全流程的分众化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开展面向遗址保护、重点旅游目的地、重大社会活动、重要体育赛事的气象风险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业务。围绕气象景观观赏、气候康养体验、气象文化传承、气象科普研学等,强化气象文旅资源开发,设计避暑、避寒等气象旅游线路,打造气象旅游品牌。强化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县气象局牵头,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教体局、各镇街配合)
19.建设覆盖城乡的公众气象服务体系。加密城市气象监测站点,发展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分灾种精细化预报预警。将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和网格治理体系,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防洪排涝、交通出行等智能管理的气象服务系统。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力,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做好工业园区的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县气象局牵头,县应急管理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民政局、县经贸局、市生态环境局洋县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配合)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20.强化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气象服务。发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服务联盟作用。建立秦岭区域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月尺度预测和短期预报业务。加强秦巴山区等重点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和气象贡献率评价。建立区域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强化森林防灭火气象保障服务。(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洋县分局、县林业局、县应急管理局、各镇街配合)
21.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推进碳源汇监测评估业务化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等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增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能力和决策服务能力。推进重大规划、重点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局、县经贸局、县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洋县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各镇街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政府办公室主任、气象局局长为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及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教体局、市生态环境局洋县分局、县经贸局、县民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水利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科学技术协会、国网洋县供电公司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推进洋县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涉及的重大问题,全面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气象局,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强政策支持。继续完善落实气象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落实气象部门人员、业务维持等经费。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认真落实人才政策措施,确保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稳定。适时做好规范性文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协作配合机制,推行部门联合执法,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
(三)抓好工作落实。县气象局要牵头抓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落实,各相关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责做好支持配合,建立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沟通合作,定期组织开展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行业专业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附件:进一步推进洋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专栏
来源:洋县人民政府
如何参与碳市场?什么样的森林可以开发碳汇?碳汇开发需规避哪些风险,如何降低成本,怎么交易?了解详情请 添加微信13691349057(微信同号)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碳汇计量评估师培训课程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