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改革,推动首都绿色低碳发展,北京绿色交易所近日正式发布《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和结算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明确自2025年5月1日起实施。该规则系统构建了覆盖交易、结算、监管全流程的市场运行框架,标志着北京碳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新阶段。
1. 交易主体与产品扩容
《规则》明确交易主体包括重点碳排放单位及自愿参与企业,交易产品涵盖北京市碳排放配额(BEA)、自愿减排量(BCER)及未来新增品种。通过扩大参与主体和产品范围,增强市场流动性与定价有效性。
2. 差异化交易方式设计
公开竞价:采用价格优先原则,日涨跌幅±10%,适用于常规交易场景;
协议转让:允许单笔万吨以上大宗交易,涨跌幅放宽至±30%,满足企业批量配额调剂需求;
有偿竞价:定向匹配特定交易需求,强化资源配置精准性。
三大模式形成互补,兼顾市场效率与灵活性。
3. 全链条结算保障
实行“货银对付”机制,交易机构通过专用账户实现资金与配额实时清算。结算数据每日推送,交易主体可通过账户实时查询持仓及资金动态。严格限制T+0操作,规定买入后卖出间隔不少于5个交易日,防范短期投机风险。
4. 立体化风险管控
构建四重防线:
价格稳定机制:动态调整涨跌幅限制与最大持仓量;
大户监控:持仓超限需主动报告,实时监控异常交易;
诚信保证金:设立交易准入门槛,约束市场行为;
应急管理:遇技术故障等突发情况可暂停交易,确保系统安全。
《规则》强化交易行为监管,明确六类异常交易情形(如关联账户反向交易、高频撤单等),赋予交易机构现场调查、限制交易等处置权限。同时划定“监管红线”:
内幕交易零容忍:严禁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
全链条隔离:监管部门、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禁止参与市场交易,确保公信力;
司法联动:对涉嫌违法主体实施账户冻结,形成行政与司法协同监管合力。
建立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
内部调解:交易机构可依申请出具调解意见书;
外部救济:支持仲裁或诉讼途径,保障主体权益。
配套服务体系同步升级,交易机构将提供电子交易凭证、实时行情披露等服务,提升市场透明度。
此次《规则》替代2022年试行版本,重点在三方面实现突破:
制度衔接:全面对接国家碳市场建设要求,预留与其他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接口;
国际对标:引入LEI(法人识别编码)等国际通行标准,便利跨境碳资产流转;
科技赋能:依托数字交易系统,实现配额划转、资金清算全流程自动化。
业内专家指出,新规实施后将产生三重效应:
价格发现:差异化交易机制促进碳价更精准反映减排成本;
合规驱动:严格监控倒逼企业完善碳资产管理体系;
创新孵化:为碳金融衍生品、跨境交易等创新预留政策空间。
作为国家首批碳市场试点,北京碳市场累计成交额已突破35亿元。此次规则升级,既是落实“十四五”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也为全国碳市场制度完善提供“首都样本”。随着2025年新规落地,北京有望进一步巩固全国碳定价中心地位,加速绿色要素资源集聚。
(政策咨询:北京绿色交易所官网/客服热线)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