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5 日,生态环境部重磅发布《关于做好 2025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这一举措意义非凡,我国碳市场覆盖范畴首次成功拓展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三大高耗能产业。据预估,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强势突破 100 亿吨大关,在全国总排放量中的占比也将攀升至 75% 以上。此举无疑是中国碳市场迈向扩容提质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昭示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正式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 行业范围拓展:在原本仅涵盖发电行业的基础上,此次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对于年度直接排放量≥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将实施强制纳入,预计纳入企业数量可达约 3000 家。
- 动态调整退出机制:清晰界定 “全国 - 地方” 市场的衔接规则,一旦企业被纳入全国市场,将自动从地方同类管控中退出,有效规避重复监管现象。
- 名录发布时效:2024/2025 年度名录需在 2025 年 5 月 10 日前予以公示,而 2026 年度名录发布时间则提前至 2025 年 10 月 31 日。
- 存证方式革新:自 2025 年 7 月起,针对钢铁等三行业推行月度信息化存证模式,数据审核需在 40 天内完成,相较于现行季度报送,效率大幅提升 300%。
- 质量把控强化:依据不同行业特点,分别制定数据管理方案,并在 2025 年 6 月 30 日前完成钢铁等行业的技术审核工作。
- 核查机制升级:构建核查机构年度评估机制,预计在 2025 年底前向社会公开服务机构质量排名情况。
- 发电行业模式延续:继续采用 “预分配 + 核定” 双轨制。在 2025 年 4 月 20 日前完成发电行业 2024 年度碳排放配额的预分配,8 月 20 日前完成最终配额发放。
- 新增行业模式确定:对于新增的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采用 “事后核定” 模式。2025 年 9 月 30 日前完成这三个行业 2024 年度的配额核定,10 月 20 日完成配额发放。
- 清缴时间统一:明确要求在 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大行业的 2024 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
- 部委层面推动:积极开展针对省级部门的政策解读培训,并组织行业协会开展专项宣贯活动。
- 企业层面提升:计划在 2025 年实现重点企业碳排放管理人员 100% 持证上岗。
- 技术层面创新:开发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该平台集成账户开立、数据存证、配额交易等 18 项实用功能。
- 短流程工艺发展机遇来临:对独立电炉短流程企业实行单列核算标准,相较于长流程,其吨钢碳排放可降低 60%。
- 头部企业技术布局加速:鞍钢、沙钢等头部企业积极布局氢冶金技术,预计到 2030 年规划产能将超过 500 万吨。
- 碳成本压力加速传导:非硅酸盐水泥企业被纳入管控范围,预计每吨水泥碳配额缺口在 0.2 - 0.3 吨。
- 企业试点项目推进:海螺水泥积极开展碳捕集项目试点,2025 年规划封存能力将突破 50 万吨 / 年。
- 绿电替代成为关键突破点:电解铝企业用电间接排放占比超 80%,云南、青海等绿电资源丰富的区域,其成本优势愈发显著。
- 企业产能置换行动开启:中铝集团启动绿电铝产能置换,每吨铝碳成本可降低 1200 元。
- CEMS 需求爆发式增长: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85 亿元。
- 配套设备需求增速明显:智能电表、物料计量仪等配套设备需求迎来 20% 以上的增长速度。
- 碳管理 SaaS 系统成本降低:开发成本下降 40%,500 人规模企业年均支出约 80 万元。
- 细分赛道不断涌现:数据存证、核查软件等细分赛道逐渐兴起,头部厂商市场占有率有望突破 30%。
- 碳配额质押融资规模扩大:预计突破 500 亿元,利率较基准下浮 10 - 15%。
- 期货合约研发加快:期货交易所加速研发水泥、铝期货合约,套期保值需求得以持续释放。
- 痛点剖析:钢铁企业生产工序繁杂,碳排放源监测点超过 200 个。
- 解决方案:大力推广物联网传感器 + 区块链存证技术,数据采集效率可提升 50%。
- 争议焦点:电解铝行业因区域间绿电使用差异,引发公平性方面的质疑。
- 机制设计探索:尝试构建 “基准线法 + 绿色溢价补贴” 组合模式。
- 成本测算:水泥行业平均履约成本预计占净利润的 8 - 12%。
- 缓冲措施:允许使用 CCER 抵销不超过 5% 的配额缺口。
中国碳市场扩容后,呈现出显著优势:
- 覆盖排放量:达到欧盟碳市场的 3.2 倍。
- 配额总量:在全球碳市场交易标的中占比超过 45%。
- 国际影响:促使国际碳价联动指数波动率下降 30%。
国际能源署(IEA)专家评价称:“中国碳市场 2.0 版正式启动,为全球工业脱碳树立了可复制的制度典范。”
随着 2025 年 12 月 31 日首个多行业联合履约期日益临近,全国碳市场正从单一行业的初步探索,逐步迈向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深化阶段。这场波及十万家企业、关联百万亿产值的绿色变革,不仅将重塑中国制造业竞争格局,更意味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 “中国规则” 深度参与的崭新时代。如何在减排刚性约束与产业发展弹性之间寻求平衡,将成为下一阶段政策创新的核心议题。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