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影响
(一)推动市场完善与碳价调整
欧盟等推行的 CBAM,以进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为征税依据,且豁免条款与出口国碳定价政策挂钩。我国虽已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目前仅涵盖发电企业,范围相对狭窄。为契合 CBAM 规则,避免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被额外征税,我国有必要加速碳市场扩容,将钢铁、铝等高碳行业纳入其中,同时收紧碳配额。这一过程将促使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走向成熟。
当前,我国碳市场成交价在 40 - 60 元 / 吨区间浮动,远低于欧盟碳市场近 100 欧元 / 吨的价格。在 CBAM 落地后,我国出口产品若想在欧盟市场保持竞争力,碳价提升成为必然趋势。更高的碳价将激励企业主动减排,推动技术创新,寻求更清洁、高效的生产方式,进一步优化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
(二)促使政策协同与创新
CBAM 的实施,让我国意识到单一政策难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碳减排形势。我国能耗双控政策在国内节能减排中成效显著,但不符合 CBAM 豁免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需整合碳市场、碳税等政策工具,实现政策协同。例如,可探索碳税与碳市场的衔接机制,对未纳入碳市场的行业征收碳税,拓宽碳减排政策覆盖范围,增强我国碳减排政策体系在国际规则下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二、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出口成本上升,竞争力受挫
在 CBAM 初期涵盖的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氢能等行业中,我国钢铁、铝等产品对欧盟出口规模可观。我国钢铁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高于欧盟,如长流程炼钢工艺下,中国吨钢平均排放达 2 - 2.2tCO₂e,欧洲仅为 1.9tCO₂e。这使得我国出口至欧盟的钢铁产品面临更高的碳成本,初步估算成本可能增加约 25%。若后期 CBAM 将覆盖范围延伸至下游产品,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大量包含钢铁、铝间接出口的行业,出口成本将大幅攀升,在欧盟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被削弱,市场份额或被严重挤压。
(二)贸易格局重塑,市场转移压力增大
为缓解 CBAM 冲击,短期内,我国相关出口企业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新买家,将对欧盟的出口份额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但新兴市场需求规模、市场规则与欧盟差异较大,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市场开拓与适应,这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与不确定性。长期来看,若更多国家效仿欧盟推行类似机制,我国高碳产品出口将面临全球性阻碍,出口导向型企业发展将遭遇严峻挑战。
(三)绿色转型加速,技术创新需求迫切
面对 CBAM,我国出口企业唯有加速绿色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风险。企业需加大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上的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例如,钢铁企业可引入先进的废钢回收利用技术,降低铁矿石冶炼过程中的碳排放;铝企业优化电解铝工艺,减少电力消耗带来的间接排放。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碳生产,不仅能满足 CBAM 等国际碳减排规则要求,还有助于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全球绿色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