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是行业减排的核心驱动力。当政府出台愈发严格的碳减排政策,如收紧碳配额发放总量,行业整体配额供给减少,价格大概率上扬。像欧盟碳市场在 2024 年将年度配额缩减 5%,消息一出,市场预期供应收紧,价格应声上涨。企业若预判所在行业面临类似政策收紧,应尽早建仓碳配额。反之,政策放宽时,价格可能下行,可适当延迟建仓。例如,若政策允许企业采用更灵活的减排方式,或增加碳配额发放,市场供应相对充裕,企业等待价格回调再建仓更有利。
随着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如新能源、碳捕获与封存(CCS)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整体碳排放强度降低,对碳配额需求减少,促使价格下降。以钢铁行业为例,若新型冶炼技术能大幅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行业内企业所需碳配额随之减少,市场上碳配额供应相对过剩,价格有下行压力。在此情形下,企业可等待价格走低后再进行建仓操作,降低采购成本。若企业预期行业将迎来重大技术突破带动减排,提前储备资金,待价格下降后再行建仓是明智之举。
行业发展具有周期性,在扩张期,生产活动频繁,碳排放需求增加,碳配额价格上升;衰退期则相反。例如,在经济繁荣阶段,制造业扩张,对能源消耗增大,碳排放量上升,碳配额需求旺盛,价格上涨。企业若处于扩张期行业,应在行业上行初期,碳配额价格尚未大幅攀升时尽早建仓;若行业步入衰退期,可适当减少碳配额持有量,等待下一轮周期开启再做建仓规划。
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如安装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可降低自身碳排放量。若企业减排技术应用效果显著,实际排放量远低于分配的碳配额,不仅无需购买额外配额,还可出售多余配额获利。这类企业无需急于建仓,甚至可在碳价高位时抛售配额。反之,减排技术落后、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企业,为满足履约要求,需尽早建仓碳配额,避免履约期临近时价格飙升带来高额成本。例如,某化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年碳排放量降低 20%,多余配额在市场高价时出售,获得可观收益;而另一家未进行技术改造的同行企业,在履约期前匆忙采购碳配额,成本大幅增加。
企业的生产计划直接关联碳排放需求。若企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未来碳排放量将上升,应提前布局碳配额建仓,确保有足够配额支撑生产。如某企业计划新建生产线,预计碳排放量增加 30%,提前在碳价相对低位时购入所需配额,锁定成本。若企业制定了激进的减排目标,且通过自身努力有望实现,可根据实际减排进度灵活调整建仓时机。若预计年底前可完成减排目标,减少 25% 碳排放,可在上半年适当减少碳配额采购,待减排效果显现后,再按需补充少量配额。
企业需实时关注自身碳配额盈缺情况。若当前碳配额盈余较多,且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减排进度稳定,可暂时观望,等待碳价上升时出售部分配额获利;若碳配额短缺,且自身减排进度缓慢,难以在短期内改善,应尽快建仓。例如,某企业经核算发现,上半年碳配额已使用 70%,且后续生产任务繁重,减排措施短期内无法见效,立即采购碳配额,避免了后期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剧增风险。
企业在碳配额建仓时机选择上,要紧密跟踪行业整体减排趋势,解读政策走向、把握技术革新节奏和行业周期;同时,精准评估自身减排进度,考量技术应用、生产计划与碳配额盈缺状况。通过综合权衡宏观行业因素与微观企业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碳配额建仓策略,实现碳成本的有效控制与碳资产的优化管理 。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