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碳配额交易成为企业降低碳排放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可从以下多维度制定策略,实现成本优化与减排双赢。
一、精准核算与规划碳排放配额
企业需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准确统计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量。通过引入专业的碳管理团队或第三方机构,依据行业核算标准和企业实际情况,精确计算历史碳排放数据,并预测未来排放趋势。例如,某钢铁企业通过对高炉炼铁、轧钢等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进行精细化统计,清晰掌握自身碳排放现状,从而合理规划碳配额需求。基于准确的核算结果,企业可向主管部门申请合理的免费碳配额,减少初始成本投入;同时,提前预判碳配额缺口或盈余,为后续交易决策提供依据。
二、灵活开展碳配额交易
- 低买高卖获取差价收益:企业应密切关注碳市场行情,分析价格波动趋势。当市场碳配额价格处于低位时,购入一定数量的配额作为储备;待价格上涨后,适时出售多余配额,获取差价收益。例如,在碳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导致价格下跌时,某化工企业购入碳配额,在后续价格回升时出售,不仅满足了自身履约需求,还通过交易获得额外收益,有效降低了碳排放成本。
- 长期协议锁定成本:对于碳配额需求稳定的企业,可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签订长期碳配额交易协议。通过这种方式,锁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碳配额采购价格,避免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如电力企业与新能源企业签订长期碳配额购买协议,确保以相对稳定的价格获取配额,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和成本可控性。
三、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企业可将碳配额交易收益投入到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中。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减少对碳配额的需求。例如,制造业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和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碳排放,减少碳配额购买支出。另一方面,企业研发和应用的节能减排技术若具有推广价值,还可通过技术转让或合作获取额外收益,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成本。同时,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项目,如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参与碳汇造林等,可获得额外的核证减排量(CCER),用于抵消自身碳排放,减少对碳配额的依赖。
四、优化生产运营管理
企业可通过优化生产计划和运营流程,降低碳排放。例如,合理安排生产进度,避免设备空转和能源浪费;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低碳产品比例,减少高碳产品生产。同时,加强供应链管理,与低碳供应商合作,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如汽车制造企业选择采用清洁能源生产零部件的供应商,不仅降低了自身供应链环节的碳排放,还可能因符合低碳标准获得政策优惠或市场认可,间接降低碳排放成本。
企业通过精准核算规划、灵活交易、技术创新和运营优化等多举措协同发力,能够在碳配额交易中有效降低碳排放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提升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