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碳配额质押融资规模破千亿,金融机构需哪些增信手段降低坏账风险?

发布时间:2025-07-14 13:12:01浏览次数:
随着碳配额质押融资规模突破千亿大关,其在助力企业盘活碳资产、推进绿色转型方面成效显著。然而,伴随业务规模扩张,金融机构面临的坏账风险也不容忽视。为有效降低风险,金融机构需多维度构建增信手段,确保业务稳健发展。

完善质押物管理机制

优化质押登记流程

采用 “双质押登记” 模式,如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碳排放交易系统同时登记,既能保障质押法律效力,又能防止重复质押。以日照银行枣庄分行发放的山东省首笔碳排放配额 “双质押登记” 贷款为例,通过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登记并公示,确保质押合法有效,同时在碳排放交易系统登记,提高了处置受偿效率,有效规避了潜在风险。此外,推动线上化、数字化登记平台建设,简化流程,提高登记透明度与时效性,降低操作风险。

动态评估质押物价值

碳配额价格受政策、市场供需、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金融机构需建立专业评估团队或引入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定期对质押碳配额价值进行重估。参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市场平台数据,结合历史价格走势、行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变动,运用金融模型预测价格区间。当碳配额价值低于贷款本息一定比例时,要求企业追加质押物、提供额外担保或提前偿还部分贷款,以保障贷款安全。

引入第三方担保与保险

与专业担保机构合作

引入具备绿色金融领域经验的担保公司,为碳配额质押融资提供担保。担保机构通过收取担保费承担部分违约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对贷款的信心。如部分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凭借政府支持与专业风控能力,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分担金融机构风险。双方可协商风险分担比例,如担保机构承担 60% - 80% 的违约损失,促使担保机构积极参与贷前审核与贷后监管,与金融机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开发质押贷款保证保险

借鉴 “碳配额 + 质押 + 保险” 模式,保险公司针对碳配额质押贷款开发保证保险产品。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按合同约定向金融机构赔付。如中国太保产险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合作落地的全国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极大提高了碳资产流动性,保障了金融机构权益。保险条款设计需明确赔付条件、赔付比例、免责范围等,合理厘定保险费率,平衡保险成本与风险保障。

强化企业信用管理

构建碳金融信用评价体系

在传统信用评价基础上,融入企业碳排放数据、碳管理能力、参与碳市场活跃度等指标。如参考企业在碳交易市场的履约记录,按时足额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的企业信用评分可适当提高;对积极开展节能减排项目、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企业给予加分。结合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整合工商、税务、环保等多部门信息,全面评估企业信用状况,为贷款审批与额度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信息共享与风险预警

金融机构间建立碳配额质押融资信息共享平台,交流企业贷款情况、还款表现、碳配额处置等信息,防止企业过度融资。同时,与碳排放交易平台、环保部门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及时获取企业碳排放异常、政策变动等信息。利用风险预警模型,当企业出现碳排放超标、碳配额被冻结等风险信号时,提前通知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如要求企业整改、提前收回贷款等,降低坏账发生可能性。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