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就《关于探索多元化气候投融资模式,助力海口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提案作出答复,相关工作推进情况如下:
同时,将构建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体系,优化工作体系与数字化平台。
原文如下:
宋延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探索多元化气候投融资模式,助力海口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您的建议对我市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海口、创建碳中和先行区注入金融“活水”发挥了积极作用。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局高度重视提案的办理工作,会同市委金融办认真学习研究提案,结合我市实际,将相关建议运用到工作中,推动我市气候投融资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关于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构建集绿色信用服务、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企业、项目评级等为一体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我市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聚焦低碳产业、生态保护等领域,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信贷产品,推动资金向绿色项目聚集。
(一)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加大。2021年9月,海南银行发行第二期“海南自贸港建设”主题绿色金融债券5亿元,专项用于支持绿色信贷;同月,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绿色金融支持海南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推动全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创新。
(二)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海口市绿色贷款余额达977.32亿元,较年初增105.63亿元,增幅12.12%。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构建一体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的目标,深化部门协作与政银企对接,推动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和绿色企业/项目评级体系,进一步畅通绿色信贷、债券、股权、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渠道,服务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二、关于探索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助力金融机构精准服务企业
我市正积极探索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机制。通过明确标准、聚焦重点、动态管理,搭建一个高质量项目信息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清晰的投资标的,实现服务企业的“有的放矢”。金融机构已积极响应气候投融资导向,在精准对接项目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创新业务落地。兴业银行海口分行率先落地海南省首单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贷款、首单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等创新业务,实现绿色信贷与低碳项目精准对接;建设银行海南省分行聚焦清洁能源领域,作为独家牵头行承接“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项目”银团贷款,为海上风电等重大绿色项目提供稳定资金支持。2025年1月,我市推动的《海口市铺前湾盐碱地综合整治生态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绿色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首批标志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6亿元,通过海虫草种植实现盐碱地生态修复与产业化开发,打造“科技赋能+金融创新+产业升级”示范模式。目前银行机构已主动对接项目申报企业,明确金融支持程序,为金融机构精准服务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项目提供范例。
下一步,我们探索制定《海口市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库入库指南》及《评价标准》等文件,围绕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可降解材料、低碳农业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明确项目入库标准和管理流程,构建一个动态更新、信息公开、便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的高质量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并加强项目库的推广和应用指导。
三、关于探索建立“企业金融碳账户”,实行综合贷款利率与碳排放量挂钩,实现金融支持碳减排可量化、可核查
我市正探索以“生态信用”为纽带,推动生态价值与金融服务挂钩,破解中小微企业及乡村绿色产业融资难题。
(一)创新“生态信用+信贷”模式。琼山区红旗镇以“生态产品超市”为载体,建立“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机制,联合海口农商行推出“生态富农贷”,根据企业、个人生态信用等级提供差异化利率与额度。截至2024年,累计发放企业生态信用贷款8笔2012万元、个人贷款438笔5445万元,实现生态行为与融资支持的精准对接。
(二)完善生态信用制度。琼山区印发《生态信用行为正负面清单(试行)》,明确企业、个人生态信用评价标准,拟将评价结果与银行信贷、政策支持挂钩,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生态信用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建立“企业金融碳账户”制度的前期论证工作,探索将工业增加值碳强度、重点企业碳排放配额履约情况、绿色低碳认证(如绿色工厂、无废企业、零碳工厂)等纳入评价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基于企业的“碳账户”表现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如推出“碳效贷”)。重点推动规上工业企业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关于探索推广绿色保险,缓释气候风险。建议创新巨灾保险机制
金融保险是应对自然灾害风险、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我市积极探索气候风险保障创新。针对气候灾害、生态保护等领域风险特点,创新保险产品,为农业、林业、生态碳汇等提供风险保障,助力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
(一)特色农产品与气象指数保险。2017年在琼山区大坡镇推出全省首个胡椒树风灾保险;2024年落地全国首单热带雨林碳汇指数保险,覆盖林木损毁导致的碳汇损失;同年,为29.7亩油茶林投保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险;2025年创新荔枝花芽分化期高温气象指数保险,为150亩荔枝提供45万元保障,并在水稻领域开发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节气气象指数保险等,形成“气候+生态+农业”的保险保障体系。
(二)碳汇与生态保护保险创新。平安财险海南分公司落地的热带雨林碳汇指数保险,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生态保护,成为保险行业服务“双碳”目标的创新范例。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响应提案建议,大力推动巨灾保险机制设计和特色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的普及。推动构建科学合理的降雨量、风力、高温等气象灾损指数模型,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政府保费补贴与保险公司合作模式,扩大创新型气象指数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力度,有效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链的冲击。
五、关于探索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是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本结构、服务重大项目的重要途径。我市以绿色债券为抓手,拓宽绿色项目直接融资渠道,助力污染防治、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领域项目落地。
(一)自贸港绿色债券突破。2021年,海南银行在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指导下发行自贸港首支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投向污染防治、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二)金融机构积极发力。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主承销自贸港首单绿色金融债,对绿色信贷、战略新兴产业贷款等给予20BP利率补贴,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绿色领域。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如机场、港口等交通枢纽,大型基建及清洁能源项目)拓宽绿色(含蓝色)债券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指导企业做好项目包装与国际标准对标工作,争取赴港发行离岸绿色债券,用好自贸港政策优势和“双自贸”联动机遇,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提升社会形象。
六、关于探索建设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体系
全链条融资支持是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服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融资需求的关键。我市通过政策引导与激励,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构建“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格局。
(一)强化政策支持。2021年发布的《海口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明确,对开展绿色贷款、绿色保险业务的机构,按总额0.1%给予奖励(最高500万元),对本金损失给予最高50%补贴(最高300万元),直接激励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业务规模。
(二)拓宽债券发行渠道。2022年召开首届“蓝色债券”银企对接会,推动海洋经济“蓝色债券”发展;2023年,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在香港成功发行首单境外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
(三)推动制度集成创新。2025年,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促进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步研制《海南省蓝色投融资支持目录》《商业银行蓝色金融信息披露指引》,构建“政策-标准-信披-风控”全链条体系,为蓝色债券、海洋生态金融等提供制度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建立更精细化、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加强市级统筹协调,完善“市–区–园区”三级气候投融资工作体系;探索建设一体化数字化气候投融资管理平台,实现项目库、信用评估、授信审批的智能化、闭环化管理。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7月29日
来源:海口市生态环境局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