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 ESG 浪潮与国内监管深化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企业面临国际标准(如 GRI、TCFD、ISSB 准则)与本土要求(如 CASS4.0、交易所 ESG 指引)的协同挑战。两者在披露框架、指标侧重、合规逻辑上存在差异,但核心目标均指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中国企业需通过 “理解差异 — 搭建桥梁 — 动态适配” 的路径,实现国际标准与本土要求的有机平衡,既满足跨境融资与国际合作需求,又契合国内监管导向与市场期待。
国际标准与本土要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适用场景、指标设计与披露逻辑上,需先厘清差异根源,再挖掘协同空间。
核心差异:国际标准(如 GRI Standards)强调 “利益相关方导向”,覆盖环境、社会、治理全领域,指标设计更具普适性(如碳排放强度、劳工权益保护),以满足全球投资者、供应链伙伴的信息需求;本土要求(如 CASS4.0)聚焦 “监管合规导向”,紧扣国内 “双碳” 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行业特异性指标(如高耗能行业的能耗双控、制造业的安全生产),且与 A 股、港股上市规则深度绑定。交易所指引(如沪深交易所 ESG 信息披露指引)则更侧重 “投资者保护”,要求披露与企业价值相关的 ESG 风险(如气候变化对业务的影响),格式与内容更贴近财务报告逻辑。
潜在共性:两者在核心议题上高度重合,如碳排放核算、公司治理结构、供应链管理等均为双方重点要求;披露原则上均强调 “实质性” 与 “数据真实性”,国际标准的 “重要性评估” 与本土要求的 “重大影响事项披露” 逻辑一致。例如,TCFD 的气候风险披露与上交所指引中 “环境风险对财务影响” 的要求,均指向企业对气候相关机遇与挑战的管理能力。
企业可通过搭建 “基础数据库 + 分类报告体系”,既避免重复劳动,又满足不同标准的披露要求。
底层数据标准化:将国际标准与本土要求的共性指标(如 Scope 1/2 碳排放、董事会独立性)纳入统一数据采集体系,制定《ESG 数据字典》,明确指标定义、计算方法、数据源(如碳排放数据取自能源台账,员工流失率对接人力资源系统),确保基础数据在不同框架下的一致性。例如,某新能源企业将 CASS4.0 要求的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与 GRI 要求的 “清洁能源占比” 指标共享底层数据,仅在计算口径上根据标准差异进行微调。
顶层报告分类适配:在统一数据库基础上,针对国际场景(如海外发债、跨国并购)输出符合 GRI 或 ISSB 准则的报告,侧重国际投资者关注的 “ESG 绩效与财务价值关联”(如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对毛利率的提升);针对国内监管场景,按照 CASS4.0 与交易所指引编制报告,突出 “合规性指标完成情况”(如能耗双控目标达成率、环保处罚整改情况)。某央企通过 “一套数据、两套输出” 模式,既满足了欧盟供应链 ESG 审核(依据 GRI),又通过上交所 ESG 评级提升至 AA 级。
企业需结合自身行业属性、业务布局与发展阶段,识别对国际、国内场景均具重要性的议题,优先落实核心指标,再逐步拓展披露深度。
实质性评估双维度:从 “国际影响力” 与 “国内合规性” 两个维度评估议题优先级。对高跨境业务企业(如出口型制造企业),将 “碳足迹核算”(国际标准核心指标)与 “出口产品环保合规”(本土要求)列为一级议题;对国内业务主导企业(如公用事业公司),侧重 “安全生产”(本土指引重点)与 “社区关系”(国际标准关注)的协同披露。某汽车集团通过评估发现,“电池供应链碳足迹” 既是欧盟碳关税(CBAM)的核心要求,也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鼓励方向,遂将其作为头号议题,同步满足国际供应链审核与国内政策导向。
行业特性差异化适配:高耗能行业(如钢铁、化工)需优先对齐国际 “气候转型计划” 披露要求与国内 “能耗双控” 指标,在报告中同时说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国际对标)与年度能耗降低目标完成情况(本土合规);金融行业则需平衡 TCFD 的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与银保监会 “绿色信贷指引”,在 ESG 报告中既展示气候风险对信贷组合的影响(国际),又披露绿色贷款余额占比(本土)。
企业可通过数字化工具与专业服务,降低标准适配成本,确保披露质量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数字化工具整合:部署 ESG 管理系统(如金蝶、用友的 ESG 模块),预设国际标准与本土要求的指标映射关系,自动生成符合不同框架的报表。例如,系统可将 “COD 排放量”(本土排污许可要求)自动转换为 GRI 标准下的 “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并同步更新计算依据。某电子企业通过该系统,将国际与本土报告的编制时间从 3 个月缩短至 1 个月,数据差错率降低 60%。
第三方鉴证与咨询:聘请同时熟悉国际标准与本土要求的机构(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本土 ESG 咨询公司)提供鉴证服务,确保数据在不同框架下的可追溯性。例如,某港股上市企业邀请第三方对其碳排放数据进行鉴证,既满足 ISSB 准则的 “数据质量要求”,又符合沪深交易所 “经鉴证的环境数据可获加分” 的规则。同时,通过参与行业协会的 “标准对标工作坊”,学习同行经验(如某光伏企业分享的 “GRI 与 CASS4.0 光伏产业指标映射表”),减少试错成本。
将国际标准与本土要求的平衡纳入企业战略规划,通过组织保障与流程优化,确保长期适配能力。
战略层面锚定双目标:在制定 ESG 战略时,明确 “国际竞争力” 与 “国内合规性” 双目标。例如,某跨国集团将 “2030 年全球运营碳中和”(国际对标)与 “国内工厂 100% 满足绿色工厂标准”(本土要求)同步写入五年规划,资源分配上向重叠领域(如可再生能源使用)倾斜。
组织架构适配:设立跨部门 ESG 委员会,由财务、法务、业务部门代表组成,其中财务部门负责对接国际投资者信息需求(如 TCFD 披露),法务部门聚焦本土合规(如 CASS4.0 更新要点),业务部门负责指标落地(如供应链 ESG 管理)。某上市公司通过该机制,在 2023 年 ESG 报告中既回应了欧盟 “供应链尽职调查法案”(CSDDD)的要求,又满足了深交所对 “重大环境处罚” 的专项披露。
中国企业平衡国际标准与本土要求,并非简单的 “二选一” 或 “叠加披露”,而是通过底层数据协同、实质性议题聚焦、工具赋能与战略融入,构建 “以我为主、兼容并蓄” 的 ESG 管理体系。这一过程既是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的重要路径。随着国际标准与本土要求的持续演进,企业需保持动态调整能力,在合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价值的最大化。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国际注册ESG分析师专业评估认证培训课程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LCCI 国际 ESG分析师中英联合认证培训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ESG商业分析师培训课程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权威 ESG 认证报考指南:零基础逆袭,抢占绿色职业高薪赛道!
>>>ESG领域热潮:岗位月入15万!如何入行?
>>>ESG领域人才需求激增,券商高薪招聘分析师等岗位,入行需要满足什么要求?
>>>ESG有哪些就业方向? 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ESG 席卷商业,财务人怎样解锁千亿红利密码完成职业飞跃?
>>>想在未来职场一路开挂?在校生快报考国际注册 ESG 分析师
>>>手握国际注册 ESG 分析师证,咨询服务专业度与竞争力双提升
>>>金融圈转型风口已至!手握国际注册 ESG 分析师证,直取绿色金融红利
>>>企业ESG从业者:晋升加速器——国际注册ESG分析师,助你抢占未来赛道!
>>>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 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外贸企业如何进行ESG出口合规与碳管理?
>>>ESG分析报告怎么写?
>>>ESG评级:企业如何挑选适配项目并提升评级表现?
>>>EcoVadis评级全解析:一文掌握
>>>顺应绿色发展潮流,企业为何需重视 CDP 碳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