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把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注重强基固本,通过强化标准建设、数据支撑、信息披露等方式,不断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规范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构建适宜绿色金融稳健发展的良好生态。
一、深化标准体系建设,着力引导绿色金融规范发展。注重发挥金融标准的规范引领和复制推广作用,围绕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开展绿色金融地方规范与行业标准研制,先后出台《美丽乡村建设绿色贷款实施规范》《国家公园林地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贷款业务操作细则》等地方规范30余项,参与研制《生物多样性金融》《转型金融支持经济活动目录(纺织行业)》等多项行业标准。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地方规范迭代升级,支持成熟的地方规范升级为省级团体标准乃至行业标准。目前,浙江省金融学会已发布《绿色低碳项目融资评价规范》《环境责任险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13项绿色金融团体标准,标准成果数量居全国各省(市)金融学会之首,其中2项已获得金融行业标准立项。
二、加强碳信息归集共享,持续夯实绿色金融数据基础。构建数字化碳信息采集、整合与共享机制,为绿色金融识别认定、风险管理、环境效益评估等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省级层面,建设省双碳数智平台,归集整合发改、生态环境、统计及行业主管部门数据资源,建立覆盖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企业碳账户4.7万个。同时,支持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发挥先发优势,深入推进碳账户体系建设,着力拓展碳数据的覆盖率和应用场景。湖州市建立融资主体“碳账户”服务平台,通过企业用能发票信息倒推获取能耗及碳排放数据,帮助金融机构“一键生成”信贷碳足迹,目前碳账户已覆盖全市80%的生产端碳排放。
三、强化可持续信息披露,不断增强绿色金融内生动力。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分批、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全省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信息披露不断完善内部机制建设,持续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目前,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完成2024年度可持续信息披露报告编制工作,其中包括法人银行机构168家和非法人银行一级分支机构29家,连续三年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省域全覆盖。打造可持续信息披露数字化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可持续信息披露全流程线上化,并为金融机构提供报告编制、数据采集等智能辅助功能,有力推动信息披露工作降本增效。目前,全省近九成的法人银行能够自行编制可持续信息披露报告,并在报告中披露投融资环境效益等定量信息。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钢铁、石化等7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已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该如何应对?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