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迭代升级评价体系,抓创绿工作部署“走在前”。创建《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紧密街接副中心绿色发展最新战略部署与实践需求,重点从指标权重动态调整、新增特色评价维度、细化行业差异化标准三方面发力,筛选出73家企业率先开展我区企业绿色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例如,针对副中心重点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增设“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占比”“碳足迹追溯精度”等特色指标;对高耗能行业强化“清洁能源替代率”“污染物排放强度”等约束性指标权重,确保评价体系既能全面覆盖企业绿色发展全流程,又能精准反映不同领域的绿色发展特质,实现科学性、合理性与全面性的有机统一。
二、构建激励约束机制,抓结果应用效能“走得深”。以绿色信用评价结果为核心纽带,建立“评价等级一监管措施政策红利”联动机制。在监管层面,将评价结果与执法检查频次直接挂钩,对A级企业实施“信用+承诺”监管模式,减少日常检查频次;对C级及以下企业加大专项检查力度,形成精准监管闭环。在政策支持方面,将评价结果与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深度绑定,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双重作用,引导企业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激发践行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全流程赋能企业参评,抓评价工作质效“走入心”。建立“一对一指导+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精准化参评支持。联合清华大学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根据企业所属行业、规模特点,定制参评指南:开通答疑热线,解决企业在指标填报、材料准备中遇到的问题。优化内部工作流程,明确各环节时间节点、责任分工,对企业参评材料实行“初审一复核一反馈”闭环管理,确保评价工作规范有序、高效推进,助力企业顺利完成信用评价。截至目前,已完成15家企业拟申报绿色企业,认定深绿企业6家、浅绿企业9家,按照流程提请纳入“北京绿色企业库”。
四、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抓绿色金融融合“走得远”。搭建“绿色信用一金融服务”对接桥梁,促进绿色信用评价结果与金融资源精准匹配。联合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出台差异化信贷政策:对绿色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贷款利率、授信额度、担保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开发“绿色信用贷”“低碳转型险”等特色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开展节能改造、清洁能源项目建设。通过绿色信用与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力,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资金保障,加速形成“信用良好一融资畅通一转型加速”的良性循环。
来源:通州区生态环境局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