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市场版图中,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无疑是当之无愧的 “领跑者”。自 2005 年启动以来,它不仅是全球运行时间最久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更以庞大的市场规模、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显著的减排成效,成为各国碳市场建设的参考标杆。其 “规模之最” 的地位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近二十年的机制迭代、广泛的行业覆盖与活跃的市场生态。
EU ETS 的 “最大” 首先体现在市场体量与交易规模的绝对优势上。从覆盖范围看,其当前已纳入欧盟 27 国及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等经济体,涵盖能源、钢铁、水泥、石化等能源密集型行业,以及航空业的 intra-EU 航班,管控着约 45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年排放量,占欧盟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 40% 以上。从交易数据看,2023 年其二级市场交易额已达 6480 亿欧元,仅初级市场的配额拍卖金额就达 436 亿欧元,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碳市场规模。对比来看,我国全国碳市场截至 2024 年末累计成交额仅 430.32 亿元人民币,二者差距直观体现了 EU ETS 的体量优势。
成熟的阶段性迭代机制是 EU ETS 保持活力的核心密码。近二十年间,它历经四个清晰的发展阶段:2005-2007 年试运行阶段以积累经验为目标,完成了监测、交易等基础框架搭建;2008-2012 年逐步完善阶段收紧配额上限并纳入航空业,适配《京都议定书》减排要求;2013-2020 年深化发展阶段建立市场稳定储备机制,大幅提升配额拍卖占比;2021-2030 年常态化运营阶段则以 “2030 年减排 55%” 为约束,持续优化机制设计。这种 “试点 - 完善 - 深化 - 成熟” 的递进式发展,使其能不断修复漏洞,比如通过解决初期配额过剩导致的碳价归零问题,逐步形成稳定的价格信号。
市场化的配额管理与严格的约束机制共同筑牢了其运行基础。在配额分配上,EU ETS 实现了从 “免费为主” 到 “拍卖主导” 的关键转变:第一阶段拍卖占比不足 0.1%,如今已提升至 57%,既保障了市场公平性,又通过拍卖收入筹集超 1750 亿欧元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投资等绿色转型领域。在约束力度上,超额排放罚款标准从初期的 40 欧元 / 吨提升至 100 欧元 / 吨,且罚款后仍需补足配额,形成强有力的履约震慑。这种 “激励 + 惩罚” 的双重机制,推动欧盟发电厂和工业工厂的碳排放较 2005 年下降了约 47%,实现了市场机制与减排目标的精准衔接。
金融属性与市场生态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了其规模效应。2018 年欧盟通过《金融工具市场指令》,明确将碳排放配额归类为金融工具,为衍生品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如今其市场已形成 “现货 + 衍生品” 并行的格局,2023 年场内期货交易量占比达 81%,期权占 18%,现货仅占 1%,投资公司和信贷机构的交易量占比高达 56%。金融资本的参与不仅提升了市场流动性,更强化了价格发现功能,2023 年碳期货均价达 82.88 欧元 / 吨,且与能源价格形成合理联动,其与英国天然气期货价格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达 0.75,反映出市场对减排成本的真实定价。
作为全球碳市场的 “先行者”,EU ETS 也为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碳市场提供了宝贵经验:从分阶段推进市场建设、逐步扩大行业覆盖,到强化数据监管、激活金融属性,其发展路径印证了碳市场 “从机制探索到效能释放” 的演进规律。随着欧盟计划在第四阶段进一步纳入建筑、交通等行业,EU ETS 的规模优势将持续巩固。对于关注碳市场的从业者而言,读懂其运行逻辑,不仅能把握全球碳定价的核心趋势,更能为参与本土碳市场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