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产品体系围绕碳排放权的定价、流转与风险管理构建,涵盖基础资产与衍生工具,以下是主要产品及核心特点的总结:
基础资产是碳交易的核心标的,直接对应碳排放权益,包括碳排放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两类。
碳排放配额:由政府根据减排目标分配给控排企业的 “碳排放许可”,1 单位对应 1 吨二氧化碳当量。分为全国配额与区域试点配额,前者在全国碳市场流通(如上海环交所的全国碳配额 CEA),后者在地方试点交易(如北京的 BEA、深圳的 SZA)。其交易以满足企业履约需求为核心,同时具备资产属性,价格受政策调整、行业排放需求等影响,例如 2024 年全国碳配额均价稳定在 55-60 元 / 吨区间。
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企业通过林业碳汇、光伏风电等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经国家主管部门核证后可在市场交易。CCER 可用于抵销控排企业部分配额清缴义务(通常不超过应清缴量的 5%),补充了配额市场的供给,也为低碳项目提供收益渠道。例如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 CCER,既助力生态保护,又能通过交易变现。
以基础资产为标的,衍生出风险管理与投资工具,提升市场流动性与价格发现功能。
碳期货:规定未来特定时间交割碳配额或 CCER 的标准化合约,在期货交易所集中交易。国际上欧盟碳市场(EU-ETS)的碳期货交易量占比超 95%,国内正稳步推进研发,未来或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广州期货交易所为核心落地。其核心功能是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例如控排企业可提前买入期货锁定未来配额成本。
碳期权:赋予买方在约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卖碳资产的权利(而非义务)。国际市场以欧式期权为主(如欧洲气候交易所的 EUA 期权),国内暂以场外协议期权为主,交易双方自主约定合约条款,满足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例如企业可买入看涨期权,规避配额价格上涨风险的同时,无需承担下跌损失。
碳远期:交易双方约定未来以固定价格买卖碳资产的非标准化合约,多通过场外交易。上海试点 2017 年推出的碳配额远期是国内首个标准化碳衍生品,由上海清算所提供中央对手清算,截至 2024 年累计成交额超 1.8 亿元,为企业提供中长期价格锁定工具。
将碳资产与金融服务结合,盘活碳资产价值,拓宽低碳领域融资渠道。
碳资产抵质押融资:企业以碳配额或 CCER 为质押物获取贷款,例如上海碳市场截至 2024 年 6 月累计完成 39 笔碳质押业务,融资金额超 1 亿元,融资利率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帮助企业将 “无形碳资产” 转化为现金流。
碳债券:挂钩碳资产收益的债券产品,分为碳中和债券、碳资产挂钩债券等。例如 2022 年发行的 “22 年皖能源 SCP004(碳资产)”,以碳配额收益为设计核心,发行规模 10 亿元,为企业低碳项目融资提供新路径。
碳基金:由专业机构管理,投资于低碳技术、碳资产交易或森林碳汇等领域。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例如部分碳基金既投资光伏风电项目,又参与碳排放权买卖,收益来自项目成长与碳价波动差价,适合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