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范,打造美丽建设实践样板。现向社会充分展示各地美丽建设成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生动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丽山东,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篇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威海市聚焦“三新”多维发力
全力推动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威海市坚持以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引擎,聚焦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将海洋经济打造成为振兴发展的“蓝色引擎”。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1426.61亿元,同比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8.2%、全省第一。
一、聚焦新模式,力促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高质量推进海洋渔业绿色化转型。大力实施“减船转产”,近三年压减近海捕捞产能10%以上。积极发展现代海洋牧场,推进立体式、可循环的“海洋牧场+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7处,占全省24%、全国9%,“威海海洋牧场”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文旅品牌名录。积极推广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处理模式,更换海上生态浮漂40.2万个,首创“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已推广该养殖模式14万亩,固碳近14万吨。二是高精度助力船舶工业差异化竞争。创建威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协会,招商工业威海船厂高端客滚船订单份额全球领先,助推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增长11.7%、19.8%。三是高标准促进休闲装备产业融合化发展。统筹产业、赛事、展会一体协同,环球渔具成为全球最大的渔具生产企业,海上休闲装备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打造铁人三项赛、HOBIE帆船公开赛等一批国际化品牌赛事,连续举办6届国际户外休闲产业博览会、15届国际渔具博览会,形成“赛展商旅”联动的休闲产业复合消费新场景。
二、聚焦新技术,力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一是提升海洋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能力。前瞻布局海上“能源岛”建设,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累计发电量超过20亿千瓦时,22个光电产业项目签约落户,全国首个固定式长桩基海上光伏实证科研项目成功离网发电,文登抽水蓄能电站6台机组全面投运,全省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742万千瓦,占比达到71.2%。二是突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品质导向。拓展海洋生物材料在农业、工业、生活方面的应用,25种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进入产业化,3家企业分别获评鱼油制品、海藻生物肥、海带功能食品全国隐形冠军,全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占海洋新兴产业比重超三分之一。三是抢占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高地。依托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加快提升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服务保障能力,争取国债资金3.2亿元、省级资金800万元,完成海域扫测、背景场环境监测系统和数据中心搭建。以试验场为核心,吸引哈工大海洋智能装备中心等6大高能级平台入驻,孵化了30多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蛟龙号等100多项试验任务,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初见规模。
三、聚焦新业态,力促现代海洋服务业创新发展一是打造陆海联动的文旅服务业态。充分挖掘海洋和生态优势,整合山、城、海、湾、岛、滩、林、温泉等优质资源,创新打造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串联起全市90%以上的核心旅游资源,入选全国首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案例。开发“湾区度假”“跳岛游”“海岛游”旅游路线,升级“海上看威海”“海上运动”产品,成功入选2024暑期热门城市。二是塑造航贸一体的临港服务业态。统筹推进市域港口整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内外航线拓展,全市国际、国内班轮航线达到35条。谋划推动威海海港、空港与仁川海港、空港“四港联动”,可降低物流成本30%,加快构建东接中韩、西联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做法入选国家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案例。三是构建丰富多元的金融服务业态。推动银行机构探索拓展蓝色金融业务,优先支持重点海洋产业,2024年,银行机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贷款余额397.3亿元,较年初增长44.5%。引导各类保险机构积极开发海洋经济相关险种,为全市300余家涉海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金352.5亿元。鼓励银行机构拓宽涉海抵质押范围,发放全省首笔“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项目贷款”,全市新增20款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
来源:山东环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