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材产业提质升级,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奋力建设制造强省,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传统建材产业减量提质、新兴建材产业培育壮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企业转型发展、产业能级提升、应用场景拓展等为抓手,统筹推进稳存量、拓增量、优供给、扩市场,促进供需协同,实现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到2027年,全省建材产业保持平稳增长,低效产能基本出清,新型建材占比达到30%以上,新培育绿色工厂50家,累计认证绿色建材产品500种以上,绿色建材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以上,新培育智能工厂(车间)120家,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打造引领全球的超硬材料、高纯石英等尖端产业,力争培育5个百亿级建材产业集群,中西部建材强省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
1.推动水泥行业优化升级。强化产能管控,重点区域严禁新增水泥熟料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培育高性能混凝土、轻量化预制构件、特种砂浆和特种水泥等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延链,支持企业向机制砂、商品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等领域拓展,打造“水泥+”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模式。
2.加快玻璃行业提质发展。严格落实光伏压延玻璃产能风险预警要求,鼓励通过产能置换建设光伏压延玻璃项目。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绿色建筑等领域需求,引导平板玻璃行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光伏玻璃、光热玻璃、基板显示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真空玻璃、门窗幕墙配套产品等。以洛阳、安阳、焦作等地为核心,打造“原片—深加工—终端应用”产业生态圈。
3.引导耐火材料优特转型。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环境友好、安全长寿的传统耐火材料和高强高韧、耐高温、抗烧蚀特种耐火材料,推动耐火材料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升转变。通过落实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一批低效产能退出。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用后耐火材料高附加值再生利用基地。以郑州、洛阳、濮阳、南阳为核心,打造研发、生产、应用三位一体的新型耐火材料产业集群。
4.促进新型建材规模化应用。重点发展结构功能一体化墙板等功能化墙体材料,空心玻璃微珠、气凝胶等新型保温材料,无机装饰板材、文化艺术砖、一体式集成卫浴等装饰装修材料,自修复防水材料、环境友好型密封胶等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加强试点示范,扩大应用规模,满足建设“好房子”需求。以郑州、洛阳、新乡、焦作、许昌、驻马店等地为重点,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5.巩固超硬材料引领地位。建设省超硬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高性能超硬材料磨具中试平台,创建国家功能金刚石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电子级金刚石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大功率MPCVD(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大缸径六面顶压机迭代升级,加快金刚石散热材料、光学窗口材料产业化推广应用。以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为依托,推动全省产业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特色集群。
6.培育壮大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高性能玻璃纤维、大尺寸硅片、特种陶瓷、特种石墨、高纯石英、玄武岩纤维等核心材料技术瓶颈,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我省高纯石英、石墨、萤石等特色矿产资源禀赋优势,全面提升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质量效益,打造若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细分领域核心发展区。
(二)推动转型发展。
7.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生产过程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高效清洁生产体系。加快水泥企业原料替代,提高电石渣、磷石膏、氟石膏、赤泥等固体废物资源替代石灰石比重。鼓励创建“无废企业”,提升生产过程中固体废物资源利用水平,培育一批建材行业循环产业园。鼓励建材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风能发电设施,提高绿电利用比例。加强企业环境绩效分级管理,针对重点行业加快培育一批绿色标杆企业。
8.强化数字赋能发展。加强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推进建材企业重点环节数字化改造,遴选一批代表性强、转型成效显著、可复制易推广的典型案例。围绕智能化生产、规模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支持建设建材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企业数据安全保护意识,提升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实施“人工智能+建材”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赋能价值创造和业务增长。
9.实施设备更新改造。充分运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引导建材企业加大改造力度,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水泥行业加快推广低阻旋风预热器、窑炉优化控制、高效节能粉磨等节能技术装备,玻璃行业加快推广浮法玻璃一窑多线装备、熔窑组合式投料装备等关键装备,耐火材料行业加快推广智能化配料上料系统等成套自动化设备,陶瓷行业加快推广干法制粉等工艺及装备,墙体材料行业加快推广窑炉密封保温节能等装备。
(三)提升产业能级。
10.强化创新引领。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精准对接优质创新资源,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生态。围绕耐火材料循环利用、尾矿和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超高纯石英砂制备、节能降碳工艺装备开发等开展联合攻关,实施一批重点研发专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建立“研发—中试—应用—标准—推广”一体化转化模式,打通成果转化堵点。
11.壮大市场主体。推动传统建材产业企业开展产业纵向整合、横向兼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工艺技术领先、产品附加值高的一流企业。围绕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靶向培育和跟踪帮扶,打造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
12.做优质量品牌。加强建材行业规范管理,鼓励企业建立生产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对标先进标准,规范生产工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以创新引领、品质卓越、品牌高端、标杆示范为导向,着力打造一批建材领域“美豫名品”公共品牌,提升建材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国际化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千企百展”拓市场活动,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加大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加强假冒伪劣产品查处。
(四)拓展应用场景。
13.激发市场消费潜力。进一步丰富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培育一批绿色建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特色乡村建设服务商。继续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各地开展家装厨卫“焕新”工作,将绿色装修材料、卫生洁具、居家适老化改造类建材等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新推广模式,举办绿色建材产品展会、一站式整装服务等活动,精准对接个性化市场需求,激发绿色消费。
14.扩大政府采购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支持申报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城市。对纳入政策实施范围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严格落实《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鼓励将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纳入政策实施范围。积极推进绿色建材采信工作,加强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建设,促进绿色建材产品采信数据、交易平台、采购管理系统等互联互通。
15.强化工程应用牵引。积极应用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造方式,在城市更新、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推广应用新型建材,打造高品质绿色低碳示范工程。遴选高品质建材应用典型案例,打造一批技术成熟、适用性好、推广价值高的标杆工程。将绿色建材应用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推荐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鲁班奖等国家级奖项。加强创新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开展新型建材从产品检验检测到工程应用标准制定的一体化、全过程服务。
(五)优化发展生态。
16.完善产品认证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完善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动态更新机制,强化认证政策宣传,鼓励各地对首次通过绿色建材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第三方认证机构申请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资质,引导认证机构合理降低认证审核费用、规范认证行为,积极探索建材产品批量认证新模式。
17.提升企业服务效能。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常态化组织产销、产融、产学研、人才用工等对接活动。健全建材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定期调度,加强供需趋势研判,引导供需动态平衡。支持行业协会提升沟通衔接、政策宣传和资源整合能力,做好水泥行业错峰生产等组织协调工作,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化服务。
18.加强要素支撑保障。充分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鼓励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推广应用融资渠道。引导第三方机构、企业等联合设立建材行业专项基金或平台,为企业产能交易、兼并重组提供资金支持。加大项目用地、能耗指标、环境容量、人才资源和水电气煤等各环节要素保障力度。鼓励各地推行大用户直供电、气,支持有条件的建材园区实施集中制气和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项目。
19.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建材行业安全管理,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等工作。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科技支撑和工程治理,加大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和落后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淘汰力度。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三、组织保障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和有关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航空港区管委会,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推动建材产业提质升级作为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行业协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反馈政策落实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引导企业加强自律。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