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排企业
- 碳市场的核心交易主体是纳入碳排放控制的企业。这些企业通常来自能源密集型行业,如电力、钢铁、水泥等。例如,电力企业在发电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根据其生产规模和碳排放强度被分配一定的碳排放配额。它们需要在规定的交易周期内,通过交易来确保自身的碳排放总量不超过所分配的配额。
- 控排企业可以在碳市场上购买或出售配额。如果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措施,使其实际排放量低于配额,就可以将多余的配额在市场上出售获利;反之,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量超过配额,就需要在市场上购买配额来避免受到处罚。
- 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部分市场允许)
- 在一些较为成熟的碳市场中,允许投资机构和符合一定条件的个人投资者参与交易。投资机构可以利用其资金优势和专业的市场分析能力,参与碳配额和碳信用的买卖。例如,一些基金公司会设立专门的碳交易基金,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参与碳市场交易。
- 个人投资者参与碳市场交易可以增加市场的活跃度。不过,为了防范风险,对个人投资者的准入条件通常会有一定限制,如要求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在交易规模等方面也会有限制。
- 碳排放配额
- 碳排放配额是碳市场最主要的交易产品。它是政府或监管机构根据一定的方法(如历史排放法、行业基准法等)分配给控排企业的在一定时期内允许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许可额度。例如,采用历史排放法时,会根据企业过去几年的平均排放量,结合一定的减排目标,来确定企业下一年度的碳排放配额。
- 配额具有稀缺性,其价值会随着市场供需关系、政策变化等因素而波动。在碳市场中,企业之间买卖配额可以实现碳排放权的重新分配,促使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更多地减排,将多余配额出售给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
- 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碳信用
- CCER 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例如,一个风力发电项目,相比传统的火力发电,能够减少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经过专业机构的核证后,就可以产生相应的 CCER。
- 控排企业可以使用 CCER 来抵消其部分碳排放配额的清缴。这有助于鼓励企业投资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等低碳项目,同时也为这些低碳项目提供了经济收益,促进减排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 场内交易
- 场内交易是指在经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碳交易场所进行的交易。这些交易场所通常具有完善的交易系统、结算系统和监管机制。例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我国重要的碳交易场所之一。
- 在交易场所内,交易通过电子交易系统进行,买卖双方的报价和交易信息会被实时记录和显示。交易方式包括集中竞价交易、协议转让等。集中竞价交易是指多个买方和卖方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报价竞争来达成交易,这种方式能够发现市场价格,提高交易效率;协议转让则是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交易价格和数量,更适合大宗交易。
- 场外交易
- 场外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直接进行交易,不通过碳交易场所的集中交易系统。场外交易通常发生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交易方式较为灵活。例如,两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可能会通过私下协商,就碳排放配额的转让达成协议。
- 不过,场外交易由于缺乏交易场所的监管和规范,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交易价格的不透明、交易合同的履行风险等。为了保障交易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会对场外交易进行一定的监管,要求交易双方进行备案等手续。
- 行业间公平性争议
- 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特征和减排难度差异较大。例如,电力行业和化工行业相比,电力行业的减排技术相对较为成熟,而化工行业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减排难度较大。在配额分配过程中,如果采用统一的分配方法,可能会导致化工行业获得的配额相对不足,从而认为配额分配不公平。
- 一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也存在公平性争议。新兴产业可能在发展初期碳排放较低,但未来增长潜力大,在配额分配时如何兼顾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和传统产业的减排责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 企业间公平性争议
- 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企业之间也会因为生产工艺、设备新旧程度等因素导致碳排放差异。例如,一家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的钢铁企业和一家设备陈旧的钢铁企业,在配额分配时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得的配额相对较少,这对于积极减排的企业是不公平的。
- 企业的地理位置也可能引发公平性争议。在不同地区,能源供应结构和政策支持程度不同,例如,位于能源资源丰富地区的企业可能在能源成本上有优势,但在碳排放配额分配时如果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可能会影响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 监测技术和设备差异
- 企业用于监测碳排放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自身的监测设备。不同企业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大型企业可能采用先进的连续监测系统,能够准确测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和流量;而一些小型企业可能由于资金限制,采用较为简陋的监测设备,导致数据准确性较低。
- 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也会影响数据质量。如果企业没有按照规定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可能会导致监测数据出现偏差,进而影响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在碳市场交易中引发争议。
- 数据造假和操纵嫌疑
- 在碳市场中,碳排放数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配额分配和交易利益。存在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多配额或避免购买配额而进行数据造假的情况。例如,企业可能篡改监测数据,使其显示的排放量低于实际排放量。
- 还有企业可能通过操纵生产数据来影响碳排放核算。比如,在核算期间故意降低生产负荷,使排放量看起来减少,这种行为破坏了碳市场的公平性和诚信原则,一旦被发现会引发严重的争议和监管处罚。
- 项目真实性和额外性争议
- 对于碳信用项目,如 CCER 项目,需要确保项目的减排效果是真实的。存在一些项目声称能够实现减排,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例如,一些林业碳汇项目,可能由于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导致树木死亡,无法实现预期的碳吸收量。
- 额外性是指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是在没有碳市场激励机制下不会产生的。有些项目可能本身就会因为其他政策或市场因素而实施,却被包装成符合额外性要求的碳信用项目,这引发了对碳抵消机制有效性的质疑。
- 抵消比例和质量争议
- 在允许使用碳信用抵消碳排放配额的情况下,抵消比例是一个争议点。如果抵消比例过高,可能会导致碳市场中配额的实际需求减少,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减排效果。例如,有些企业可能过度依赖碳信用来抵消配额,而忽视了自身的减排措施。
- 不同类型的碳信用在质量上也存在差异。例如,可再生能源项目产生的碳信用可能被认为质量较高,而一些垃圾填埋气利用项目产生的碳信用可能由于存在甲烷泄漏等风险,其质量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如何参与碳市场?企业如何开展碳资产开发、管理、交易、融资、托管?了解详情请 添加微信13691349057(微信同号)联系我们。关注“碳云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浏览更多碳市场相关资讯。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碳资产管理师培训课程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七大绿色职业:年薪15万+,你了解吗?
>>>普通人怎么利用碳中和赚钱?
>>>我国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中国碳峰碳中和如何做到?
>>>钢铁、石化等7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已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该如何应对?
>>>全国碳价持续创新高!碳配额成交量激增,如何获取碳配额?
>>>企业如何有效进行碳资产管理,有哪些交易策略?
>>>碳资产开发有哪些类型及合作模式,开发流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