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确定自身碳排放配额是参与碳减排行动以及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基础,而这一过程往往与监管机构所采用的分配方法紧密相关。
监管机构常用的分配碳排放配额的方法主要有行业基准线法和历史排放法等。行业基准线法旨在依据同行业内相对先进且合理的碳排放水平来设定一个基准,将其作为衡量企业碳排放配额的参照标准。该方法重点考虑行业平均碳排放强度这一关键要素,它反映了整个行业在当前技术水平和生产运营模式下,单位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碳排放情况。例如在高耗能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能源利用效率等虽存在差异,但通过统计分析大量企业的数据,得出的行业平均碳排放强度能勾勒出行业的基本碳排放面貌。
同时,企业的产量、产能等因素也会被纳入考量范围。以电力行业来说,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基准值是重要的参照指标,它是基于对众多电力企业发电过程中碳排放情况进行科学测算、综合评估后确定下来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每家电力企业的实际发电量,就能精准计算出该企业所获得的初始碳排放配额。比如,某电力企业的发电量为一定数值,按照既定的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基准值进行相乘运算,得出的结果就是其初始所分配到的配额量。这意味着,那些发电效率高、碳排放相对较低的电力企业,有可能在初始配额分配上更具优势,或者即便在后续生产过程中出现配额略有盈余的情况,还可以通过碳市场将多余配额进行出售,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而历史排放法,则是参照企业过去一段时期内的实际碳排放数据来分配配额。这种方法的逻辑在于认为企业过往的生产运营模式和碳排放水平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基于历史排放数据能大致预估企业后续的碳排放情况。不过,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若企业此前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不足,按照历史排放数据分配配额可能不利于激励其进行积极的减排改进;相反,对于那些一直致力于降低碳排放、采用了先进节能技术的企业来说,可能会觉得这种分配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其减排努力成果。
无论采用哪种分配方法,对于企业而言,一旦获得了初始的碳排放配额,后续都需要通过自身积极的减排努力来控制实际碳排放水平。比如优化生产流程、更新节能设备、采用清洁能源等方式,以此减少碳排放,使实际排放量低于所分配的配额量。倘若企业经过努力后仍面临配额不足的情况,那就需要在碳市场中,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相应的配额,以满足合规要求,避免因碳排放超标而面临相应的处罚。
企业确定自身碳排放配额是一个受监管机构分配方法制约且需要自身积极应对的过程,了解并依据相关规则,合理规划减排路径,对企业在低碳发展道路上的持续前行至关重要。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如何参与碳市场?企业如何开展碳资产开发、管理、交易、融资、托管?了解详情请 添加微信13691349057(微信同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