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5 日上午 9 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报告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成为重要议题,一系列具体措施彰显了我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坚定决心。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布局中,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是关键举措。零碳园区和工厂通过采用清洁能源、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实现近乎零的碳排放,为其他地区和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绿色发展模式。一些已建成的零碳园区,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在园区内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减少碳排放,极大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成为绿色发展的示范样本。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是报告中的又一亮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将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通过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在地方层面,各省份需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和功能定位等因素,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压实责任。重点行业领域,如电力、钢铁、有色等,要完善碳排放核算机制,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对碳排放增长较快的行业采取从严管控措施。
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的重要手段。目前,发电行业已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 40% 以上。生态环境部正积极推动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纳入其中。当更多高排放行业参与到碳市场交易中,企业将面临碳排放成本压力,从而促使其主动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升级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等,以降低碳排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降低全社会碳减排成本。
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对于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产品碳足迹是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内碳排放的重要指标。我国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生态环境部等 5 部门于 2025 年 1 月 2 日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旨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通过明确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路线、统一文本及边界要求等,为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提供指导。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后,获得认证的产品可贴上碳标识,向消费者展示其低碳属性,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加快建设 “沙戈荒” 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并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注入强大动力。“沙戈荒” 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开发这些新能源基地,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绿色发展优势。海上风电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风速稳定等优势,可有效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合理规划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能确保新能源高效利用,减少能源浪费。
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是在传统能源领域探索低碳发展的重要尝试。通过采用先进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以及优化燃烧技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等措施,降低煤电行业的碳排放,推动煤电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我国在国内推进各项碳减排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与世界各国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通过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举措,从制度建设、市场机制、能源转型、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勾勒出清晰路径,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