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阳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对标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积极引导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以“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狠抓产业链提升、技术创新引领、企业梯队培育、产业融合升级、智能绿色转型、开放融合协同,持续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奋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截止2023年底,枣阳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聚集规上工业企业79家,实现营业收入142.45亿元,占全市“四上”企业营业收入的31.43%;税收3.46亿元,占全市税收的9.3%。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筹建枣阳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专业建议和决策支撑。二是强化规划统筹。成立枣阳经开区化工园服务中心,按照“管委会+公司”模式,成立枣阳经开区容拓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统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的编制实施,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效促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强化龙头建设。着力做大做强华威和瑞、双登润阳新能源、米朗科技、隆胜四海等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主要产品涵盖有机硅、医药中间体、汽车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其中,有机硅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有机硅消泡剂标准是国家级标准,直线位移传感器市场占有率亚洲第一,飞龙摩擦被中国摩擦密封材料协会评为行业前三强;枣阳市成为中国第二大摩擦密封材料生产基地。
二、整合链条资源,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一是制定计划,构建互联互通的产业体系。制定实施《枣阳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加强招商引资、技术引进,补齐链条薄弱环节,鼓励上下游企业合作,加强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应用等环节的紧密合作,提高产业关联性。二是打造园区,强化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高标准规划建设枣阳化工园区,促进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有机硅、农药医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配套化工等四大精细化工板块企业之间,构成了产品配套和供应链协同的格局。三是紧抓重点,牵引上下游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支持国内有机硅行业中产品种类最全、涵盖面最广的重点企业——隆胜四海,加强与道康宁、瓦克、信越等国际有机硅巨头紧密合作,有力地推动有机硅材料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抓实重点项目建设,枣阳100MW/20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和华润枣阳500MW风电项目相配套,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助推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速。
三、搭建创新平台,驱动产业高端发展。一是建平台。制定实施《枣阳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建立枣阳市双创产业园、枣阳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和枣阳市摩擦材料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等3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与武汉工程大学共同建立了“武汉工程大学(枣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和成都晨光科技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二是强示范。积极支持隆胜四海、华威和瑞等17个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双登润阳的储能产品进入移动、联通、电信、华为、中兴、阿里、百度、腾讯、国家电网等大中型客户供应商。三是抓激励。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专利工作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意见》,引导企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三年科技创新奖励资金累计达1977万元。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5家,汽车新材料产业集群跻身“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四、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产业稳定发展。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梳理并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专项优化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审批流程,确保企业快速获得必要的许可和资质。建立完善政务服务网络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在线申报、受理、审批和反馈,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二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定期举办政企座谈会、行业论坛等活动,听取企业建议意见,及时解决问题困难。市直部门单位主动对接企业,提供定制化、精准化的服务。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守信企业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机会,对失信企业依法依规进行联合惩戒。三是强化政策激励。针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阶段的特点,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已招引博冠科技智能终端产业园、绿能国际储能产品智能智造中心等3个关联项目,投资额62.5亿元。
原标题:坚持智能绿色转型 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来源:湖北省发改委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能源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军能源领域建设,,目前有哪些项目可以参与??
>>>国家质检总局:重点用能单位必须配备专业人员从事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