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风电、光伏、储能领域电力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旨在针对新能源领域快速发展的安全风险,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安全治理体系。此次行动聚焦以下核心任务:
强化安全责任体系: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
完善技术标准:制定风电、光伏、储能设备的设计、施工、运维安全标准,填补新兴领域标准空白。
风险分级管控:对设备老化、储能热失控、并网稳定性等高风险环节实施动态监测。
应急管理强化:要求企业建立应急预案,提升极端天气、设备故障等场景的快速响应能力。
数据安全与智能化:推动新能源场站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保障电力系统网络安全。
政策意图:通过制度约束与技术升级双轮驱动,解决新能源行业因高速扩张导致的安全管理滞后问题,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保驾护航。
企业需以此次专项行动为契机,将安全治理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赋能”,构建系统性应对框架:
责任到人:设立专职安全管理部门,明确从高管到一线员工的安全职责,纳入绩效考核。
流程标准化:参照《光伏电站安全规程》《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等新规,修订内部操作手册,覆盖项目规划、设备选型、施工验收、运维检修全环节。
供应商管理:将安全合规纳入供应链考核,要求设备供应商提供安全认证(如UL认证、IEC标准),建立“黑名单”淘汰机制。
风电领域:加装叶片裂纹监测、塔筒倾斜传感器等智能设备,预防机械故障;推广无人机巡检替代人工攀爬,降低高空作业风险。
光伏领域:采用PID(电势诱导衰减)修复技术延长组件寿命,部署红外热成像监测系统,实时识别热斑隐患。
储能领域:推进液冷技术、固态电池应用,降低热失控概率;配置多级BMS(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电芯级监控。
数字化平台:搭建“风光储一体化安全监管平台”,集成设备状态数据、环境监测、预警模型,提升风险预判能力。
对标新规:重点关注《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4版)》中新增的新能源条款,如储能电站防火间距、光伏支架抗风等级等。
第三方认证:主动申请并网安全性评估、储能系统安全认证,获取市场准入资格。
数据安全: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对SCADA系统、功率预测平台进行等保测评,防范网络攻击。
规模化采购:联合行业协会推动安全设备集采,降低传感器、消防系统采购成本。
保险对冲:购买设备故障、火灾责任险,将部分风险转移至金融市场。
政策补贴:申请地方政府的安全技改专项资金(如江苏省对储能电站消防改造的30%补贴)。
校企合作:与高校共建新能源安全实验室,定向培养新能源管理等紧缺人才。
专家智库:聘请电力设计院、科研院所专家担任顾问,参与风险评估与预案制定。
集中度提升:安全合规成本增加将加速中小企业退出,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
技术壁垒凸显:具备AI预警、固态储能等安全技术的企业将占据高端市场。
跨界融合加速:新能源与保险、网络安全行业合作深化,催生“安全即服务”(Safety-as-a-Service)新模式。
国际竞争压力:欧盟《电池法案》、美国UL认证等海外标准趋严,倒逼国内企业升级安全体系以拓展海外市场。
潜在风险:短期内企业可能面临设备改造投入激增、审批周期延长等问题;部分技术路线(如钠离子电池)的安全标准尚未明确,存在政策滞后风险。
国家能源局此次专项行动标志着新能源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安全为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需跳出“应付检查”思维,将安全治理深度融入战略规划:
短期:迅速开展合规自查,优先整改设备老化、消防缺失等高风险项。
中期:投资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数据驱动提升安全管理效率。
长期: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安全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能源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军能源领域建设,,目前有哪些项目可以参与?
>>>国家质检总局:重点用能单位必须配备专业人员从事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