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江苏首笔湿地碳汇保单质押贷款落地东台:绿色金融创新助力生态价值转化

发布时间:2025-04-06 17:15:24浏览次数:

近日,江苏首笔湿地碳汇保单质押贷款在东台市成功落地,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迈出重要一步。南京银行东台支行向东台市森海健康养生有限公司授信1000万元,以海洋湿地碳汇价值保险为增信手段,专项用于东台沿海区森林公园绿化养护管理。这一创新模式通过“信贷+保险”双轮驱动,将生态保护、碳汇价值与金融工具深度融合,为解决生态产品“抵押难”、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提供了实践范例。



一、项目背景与核心创新

1. 生态价值转化困境

湿地、森林等生态资源具有显著的固碳增汇功能,但其价值长期面临“难量化、难抵押、难交易”的瓶颈:

  • 权属模糊:湿地资源产权界定复杂,难以作为传统抵押物;

  • 价值波动:碳汇量受自然条件、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市场风险较高;

  • 融资缺位:金融机构缺乏对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和风险缓释工具。

2. 模式创新亮点

此次东台案例通过三项突破构建闭环机制:

  • 碳汇价值保险“锁仓”:人保财险创新推出“滩涂湿地碳汇价值保险”,以保险形式锁定碳汇量预期收益,对冲自然风险和市场波动;

  • 保单质押融资增信:将碳汇保险单作为质押物,破解生态资产抵押合法性难题;

  • 资金定向闭环管理:贷款专项用于湿地养护,确保生态保护与价值提升正向循环。



二、运作机制解析

1. 碳汇保险设计

  • 保险标的:以滩涂湿地年碳汇量(吨CO₂当量)为基础,参照历史数据与生态模型设定保障阈值。

  • 赔付机制:若实际碳汇量低于保单约定值(如因台风、病虫害等导致固碳能力下降),保险公司按差额碳价赔付,保障碳汇收益稳定性。

  • 风险定价:结合湿地类型、区域气候、管护水平等参数动态厘定保费,引入第三方机构监测核证。

2. 信贷逻辑重构

  • 质押物创新:以碳汇保险单替代传统房产、设备抵押,银行依托保单赔付权优先受偿;

  • 还款来源绑定:未来湿地碳汇交易收益、生态补偿资金等作为主要还款来源;

  • 风控强化:设置资金专户监管,要求企业定期提交碳汇监测报告,确保生态管护成效。

3. 多方协同架构

  • 政府端:自然资源部门提供湿地权属登记支持,生态环境局协助碳汇计量方法学备案;

  • 市场端:保险公司开发定制化产品,银行设计绿色信贷流程,第三方机构负责碳汇监测;

  • 企业端:森海公司履行湿地养护责任,并通过碳市场交易、生态旅游等多元途径实现收益。



三、政策驱动与市场意义

1. 响应国家战略需求

  • “双碳”目标落地:2023年《湿地保护法》明确鼓励湿地碳汇交易,该项目为全国湿地碳汇金融化提供样板;

  • 绿色金融改革:契合央行《绿色金融指引》中“创新生态产品抵质押融资”要求,助力江苏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 激活生态资产市场

  • 拓宽融资渠道:为生态保护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缓解公益性与盈利性矛盾;

  • 价格发现功能:通过保险定价与信贷评估,推动湿地碳汇价值标准化、市场化;

  • 引导社会资本:示范效应下,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保护投资,形成“修复-增值-变现-再投入”良性循环。



四、推广价值与挑战

1. 可复制性分析

  • 区域适配:适用于滨海湿地、红树林、泥炭地等高碳汇生态系统密集地区;

  • 行业扩展:可延伸至森林碳汇、海洋蓝碳等领域,探索“碳汇保险+信托/债券”等组合工具。

2. 潜在风险与对策

  • 计量争议:湿地碳汇监测方法学需统一,建议纳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体系;

  • 市场波动:建立碳汇价格指数保险或与全国碳市场联动,对冲远期交易风险;

  • 道德风险:加强第三方核证与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防范数据造假或管护懈怠。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1. 制度完善方向

  • 明确法律地位:推动生态产品确权登记立法,赋予湿地碳汇保险保单法定质押权;

  • 财税激励:对碳汇保险保费给予补贴,对相关贷款实施贴息或风险补偿。

2. 市场生态构建

  • 搭建交易平台:在区域性环境权益交易中心开设湿地碳汇专区,提升流动性;

  • 培育专业机构:鼓励成立生态资产评估、碳汇计量认证等第三方服务机构。

3. 技术赋能路径

  • 卫星遥感+AI监测:利用高分卫星、无人机巡检实时跟踪湿地碳汇变化;

  • 数字孪生建模:构建湿地碳汇动态预测模型,优化保险精算与信贷评估精度。



江苏东台湿地碳汇保单质押贷款案例,是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标志性创新。其通过“保险锁价、保单质押、生态反哺”机制,不仅破解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融资难题,更探索出一条“金融-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未来,随着碳市场扩容、绿色金融工具丰富以及生态产权制度完善,此类模式有望在全国规模化推广,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