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近日,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24〕26号),提出九大具体措施,通过财政补助、标杆引领、技术赋能、金融支持等“组合拳”,加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实施期至2027年底,预计将撬动万亿级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工业领域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助力“十四五”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目标全面达成。
政策聚焦制造业节能降耗核心环节,以“资金+标准”双轮驱动企业绿色升级:
节能改造直补到企:
企业实施年节能量超500吨标准煤的节能改造项目,可按每吨标准煤500元获得省级专项资金补助,单家企业年度补助上限800万元。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允许项目完工后预拨50%补助资金,以“提前输血”激发改造积极性。
通用设备更新同步加码,对一级能效变压器、电机、空压机等设备更新项目,按装机容量或功率给予阶梯补助(如空压机每千瓦补30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300万元,且明确“不与节能改造叠加享受”的规则,引导企业精准投资。
标杆引领树行业标尺:
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评选,国家级和省级标杆企业分别可获150万元、50万元奖励,首次提出探索“碳效领跑者”创建,推动能效管理向碳效管理延伸。
绿色制造体系扩容升级,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分别奖励30万、50万元,对完成低零碳升级的工厂追加30万元补助,形成“绿色创建—低碳升级”闭环激励。
政策将技术创新与资源循环作为绿色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数字技术驱动能效革命:
支持企业建设二、三级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分别给予10万、15万元补助,推动“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深度融合。美的集团试点应用能源管理平台后,单厂年节电超千万度,示范效应显著。
加快绿色技术转化应用,对入选国家级节能降碳技术目录的企业奖励50万元,叠加首台(套)装备补助政策,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宁德时代“零碳工厂”技术方案已输出至欧洲,展现中国绿色技术输出潜力。
循环经济破解资源约束:
强化工业固废与再生资源利用,对符合规范条件的再生资源企业奖励20万元,“无废企业”奖励30万元。天能集团通过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年减少铅矿开采超50万吨,资源循环模式获政策力挺。
推动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建设,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节能降碳标准的单位,最高可获省级奖补,隆基绿能主导的光伏碳足迹标准已被欧盟采信,助力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政策创新激励机制,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绿色金融拓宽融资渠道:
依托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推动节能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鼓励开发“能效贷”“碳效贷”等产品,对绿色改造企业给予利率、期限优惠。江苏银行推出“碳账户”挂钩贷款,企业碳效提升可直接降低融资成本0.5-1个百分点。
建立“政策+市场”双支撑体系,预计每年引导超千亿元信贷资金流向绿色制造领域。
简化流程释放行政效能:
能效领跑者、绿色工厂等5类奖补实行“免申即享”,企业无需提交材料即可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获取资格,浙江已试点通过“政策雷达”系统向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拨付资金,审批时长缩短80%。
明确“可叠加享受其他省级奖补”,避免政策冲突,如某光伏企业同时获得节能改造补助与绿色工厂奖励,累计获补超千万元。
此次政策出台正值全球绿色贸易规则重构关键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进入试运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严控供应链碳排放,中国制造业唯有加速绿色化,才能突破“双重挤压”:
短期看,500元/吨的节能补助直接降低改造成本,按重点行业平均节能潜力测算,一家中型钢铁企业实施技改后年可获补超500万元,投资回收期缩短至3年以内。
中长期看,绿色标准先行者将掌握国际话语权。TCL华星通过打造“零碳工厂”,成功进入苹果供应链;远景科技构建全球零碳产业园网络,输出中国绿色制造范式。
专家指出,九大措施既立足当前稳增长,又着眼长远调结构,通过“补资金、立标准、强技术、畅金融”四维联动,推动制造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创绿”。随着政策落地,预计到2027年,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3年下降13.5%,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0万亿元,为全球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福建省工信厅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