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额交易模式
(一)模式定义
政府根据减排目标,向重点排放企业分配一定数量的碳排放配额,企业实际排放量若低于配额,可将剩余配额在市场上出售;若超出配额,则需从市场购买额外配额以完成履约。
(二)特点
- 强制性: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分配配额,企业必须参与交易,确保减排目标落实。
- 确定性:减排总量明确,有助于实现可预测的减排效果。
- 价格波动性:受供需关系影响大,市场供需失衡时,配额价格波动剧烈 。
(三)适用场景
适用于工业基础雄厚、碳排放集中的地区,如中国试点碳市场和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这些地区工业企业数量多、排放量大,通过配额交易能有效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
二、项目减排量交易模式
(一)模式定义
基于具体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进行交易。企业或机构通过实施可再生能源、节能改造等项目,经核证产生可交易的减排量,出售给有需求的买家用于抵消自身碳排放。
(二)特点
- 灵活性:不受地域限制,各类减排项目均可参与,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减排行动。
- 项目驱动: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推动减排技术发展。
- 风险较高:项目建设和运营存在不确定性,减排量核证复杂,交易风险相对较大。
(三)适用场景
适用于鼓励新技术应用和项目投资的地区,适合资金和技术实力较弱的企业通过参与减排项目获取收益。《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中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都为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基准线与信用交易模式
(一)模式定义
政府或监管机构设定行业碳排放基准线,企业实际排放低于基准线部分转化为碳信用,可在市场交易;高于基准线则需购买碳信用抵消超额排放。
(二)特点
- 公平性:按行业特点设定基准线,充分考虑行业差异,对不同企业更公平。
- 激励性: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能效,主动降低碳排放以获取更多碳信用收益。
- 复杂性:基准线制定需大量数据支撑和专业分析,更新调整也较为复杂。
(三)适用场景
适用于行业碳排放特征明显且差异较大的地区,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碳市场,通过这种模式推动了不同行业的减排工作,同时兼顾了行业发展的公平性 。
上述三种碳排放权交易模式各有优劣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地区会结合多种模式,发挥各自优势,构建更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推动实现碳减排目标。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