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重磅!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藻类碳足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25-07-04 18:12:23浏览次数:


7 月 4 日,国家标准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消息,由我国主导制定的渔业及水产养殖领域首项碳足迹国际标准《水产品碳足迹 大型藻类产品种类规则》已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审批,即日起正式实施。这项凝聚中、意、挪、冰等九国专家智慧的国际标准,不仅填补了全球大型藻类产品碳足迹核算的规则空白,更以 “中国方案” 为联合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提供了关键实践支撑,标志着我国在全球海洋碳汇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大型藻类:海洋碳循环的 “生态引擎”
在地球碳循环系统中,大型藻类扮演着 “海洋森林” 的角色。这类生长于近海的光合生物,通过叶绿素捕获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与氧气,每年可固定数千万吨碳。更重要的是,其固碳过程形成双重碳汇机制:一方面,收获的藻体可作为工业原料或能源物质,实现 “可移出碳汇” 的固化;另一方面,藻类生长过程中向海水释放的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碳,会沉入深海形成长期碳存储,构建起独特的 “海洋碳汇” 体系。数据显示,一公顷大型海藻养殖场每年可吸收约 2000 吨二氧化碳,相当于 4000 亩森林的固碳能力,这也是国际社会聚焦其碳足迹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原因。
九国协同:构建全价值链碳足迹核算体系
这项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堪称全球治理合作的典范。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联合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挪威渔业研究所等 12 家海外机构的 37 名专家,历经 4 年技术攻关,建立起覆盖大型藻类 “养殖 - 采收 - 加工 - 运输 - 终端利用” 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框架。标准创新性地提出 “碳足迹指纹图谱” 概念,要求企业对每个环节的能源消耗、物料投入、运输方式等 18 项关键参数进行量化记录。例如在养殖环节,需区分浮筏养殖与底播养殖的能耗差异;加工环节要细化烘干工艺的电力与燃料消耗占比。这种 “全链条、高精度” 的核算规则,为全球科研机构提供了统一的碳影响评估工具,也让企业能精准定位高碳排环节。
标准落地:激活渔业绿色转型新动能
该标准的实施将对全球渔业产生深远影响。在科研领域,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海洋研究所已基于此标准启动 “北大西洋海藻碳汇潜力” 研究项目,其负责人戴维・琼斯表示:“统一的核算规则让跨区域研究数据可比,中国标准为我们节省了 60% 的前期数据处理时间。” 产业层面,挪威 KelpBlue 公司应用标准优化采收船动力系统,将每吨海藻采收的碳排放降低 17%;我国青岛某海藻加工企业通过标准指导改进烘干工艺,年节电达 120 万千瓦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海洋与极地司司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评价:“这是落实《巴黎协定》的关键实践,为全球蓝色经济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中国引领:构建全球渔业碳治理新格局
作为负责任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渔业 “双碳” 标准体系建设中持续发力。除本次发布的大型藻类标准外,《养殖鱼类碳足迹核算规范》《远洋渔业碳排放管理指南》等 6 项国际标准正在加紧研制,形成了覆盖养殖、捕捞、加工全产业链的标准布局。在 ISO/TC 234 渔业及水产养殖技术委员会中,我国专家牵头的工作组已达 5 个,占该技术委员会全部工作的 38%。这种系统性的标准输出,不仅推动我国海带、裙带菜等优势藻类产业的出口贸易,更通过 “标准互认” 机制,将中国在海水养殖碳管理领域的技术经验推向全球。
随着 “双碳” 目标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推进,海洋碳汇正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领域。这项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如同一把 “金钥匙”,打开了渔业碳足迹透明化管理的大门,也为构建人海和谐的全球海洋生态治理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业内专家建议,相关企业可关注标准配套的 “碳足迹计算器” 工具开发,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核算效率。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