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项目若要满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合规要求,需从适用范围、数据报告、碳足迹核算、减排量认定、合规申报等多维度严格遵循相关规则,具体要点如下:
明确适用范围与覆盖行业
欧盟 CBAM 初期主要覆盖电力、钢铁、水泥、铝、化肥、 hydrogen(氢)等行业,后续可能逐步扩大范围。碳减排项目需先确认自身所属行业是否在 CBAM 覆盖清单内,若涉及相关行业的产品生产或进出口环节,必须纳入合规管理。例如,钢铁行业的碳减排项目需针对炼钢、轧钢等环节的碳排放进行管控,确保项目成果与 CBAM 对钢铁产品的要求相匹配。
规范碳排放数据收集与报告
项目需建立完整的碳排放数据收集体系,涵盖生产过程中燃料燃烧、工业过程、能源间接消耗等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数据需符合欧盟认可的监测、报告与核查(MRV)标准,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验证。报告内容应包括排放源、排放量、减排措施及效果等,且数据需具有可追溯性和准确性。例如,水泥生产项目需记录石灰石分解产生的 CO₂排放量,以及通过替代燃料使用实现的减排量,并保留原始监测记录以备核查。
精准核算产品碳足迹
CBAM 要求核算产品从原材料获取到生产阶段的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估” 中的上游阶段)。碳减排项目需采用欧盟指定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如 ISO 14067 标准),明确核算边界和数据来源。对于跨国产业链项目,需涵盖跨境运输、原材料进口等环节的碳排放。例如,铝加工项目的碳足迹需包括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生产、电解铝冶炼等全链条排放,若使用进口氧化铝,需获取供应方的碳排放数据并纳入核算。
满足减排量认定标准
项目产生的减排量需符合欧盟对 “额外性”“永久性”“可测量性” 的要求。额外性指减排量是项目实施后额外产生的,若不实施项目则不会发生;永久性要求减排效果需长期维持,避免短期减排后出现排放反弹;可测量性则需通过科学方法量化减排量。此外,减排项目需通过欧盟认可的减排标准认证(如 CDM、GS 等),未经认证的减排量无法用于 CBAM 合规。
完成合规申报与履约
涉及出口欧盟的企业需在 CBAM 过渡期(2023-2025 年)按季度申报进口产品的碳排放数据及对应的免费配额使用情况;2026 年起进入正式实施阶段,需按年度申报并购买相应数量的 CBAM 证书以覆盖超出免费配额的排放量。申报需通过欧盟官方指定的数字平台提交,证书购买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未履约将面临罚款(最高为未履约金额的 10%)。例如,钢铁出口企业需在每季度末前申报当季出口钢材的碳排放量,根据欧盟公布的季度碳价计算应购买的证书数量,并在截止日前完成支付。
关注动态调整与合规更新
欧盟 CBAM 的行业覆盖范围、碳价计算方式、免费配额比例等将随时间动态调整(如 2026 年起逐步取消免费配额)。碳减排项目需持续跟踪政策更新,及时调整减排策略和合规方案。例如,若 CBAM 将化工行业纳入覆盖范围,相关项目需提前开展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确保在政策生效后快速满足合规要求。
综上,碳减排项目需通过全流程的合规管理,涵盖数据监测、核算认证、申报履约等环节,同时紧跟政策动态,才能有效满足欧盟 CBAM 的要求,降低出口企业的碳成本风险。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