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排放核算中,工艺排放与能源间接排放的边界划分及数据分配,直接影响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减排责任的界定。尤其是蒸汽、余热等跨环节能源的利用场景,二者的分配争议频发,需结合行业特性、核算标准与实际生产流程寻求共识。
一、核心概念与划分逻辑
工艺排放是指生产过程中因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碳排放,与能源消耗无直接关联,例如水泥生产中石灰石分解产生的 CO₂、化工行业合成氨工艺的尾气排放等,其排放源是生产原料本身的转化过程。
能源间接排放(范围 2)则是指企业外购能源(如电力、蒸汽)在生产、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例如企业使用外购蒸汽加热物料,蒸汽生产环节(如燃煤锅炉燃烧)的排放即属于能源间接排放,其责任主体虽为能源供应方,但需由使用方纳入核算。
二者的划分核心在于:排放是否源于能源的消耗或转化。工艺排放与能源无关,而能源间接排放的本质是 “能源生产环节的碳排放转嫁”。
二、蒸汽与余热利用中的分配争议场景
蒸汽生产与梯级利用的争议
某化工园区自建燃煤锅炉房生产蒸汽,蒸汽一部分用于园区内企业的工艺反应(如合成反应加热),另一部分用于驱动汽轮机发电(电力供园区自用)。此时争议点在于:
锅炉房燃煤产生的排放,应全部归为 “能源间接排放”(因蒸汽属于能源载体),还是按用途拆分 —— 工艺用蒸汽对应的排放划入 “工艺排放”,发电用蒸汽对应的排放划入 “能源间接排放”?
若按前者核算,园区整体能源间接排放偏高;若按后者拆分,企业可能通过调整蒸汽用途人为压低某类排放数据,例如将更多蒸汽分配至工艺环节以减少能源间接排放统计。
余热回收再利用的边界模糊
钢铁企业的高炉煤气余热回收后,一部分用于加热高炉热风(工艺环节),另一部分用于发电(能源环节)。争议集中在:
高炉煤气燃烧产生的排放,属于 “工艺排放”(因煤气是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其燃烧服务于工艺加热),还是 “能源间接排放”(因发电属于能源生产)?
不同划分方式会导致结果差异:若归为工艺排放,企业的工艺排放占比上升;若归为能源间接排放,则会推高范围 2 数据。部分企业为凸显 “工艺低碳性”,倾向于将其划入能源间接排放,引发数据真实性争议。
自备电厂与外购能源的交叉核算
某造纸厂自备电厂同时供应电力和蒸汽,电力部分自用、部分上网,蒸汽全部用于造纸工艺。争议点在于:
电厂燃煤排放应如何在 “自用电力”“上网电力”“工艺用蒸汽” 之间分配?
若按实际能耗比例分摊(如燃煤量按电力、蒸汽的能量产出比例拆分),可能因蒸汽与电力的能量折算系数(如 1 吨蒸汽≈0.12 兆瓦时电力)争议导致分配结果偏差;若简单按 “自用部分全算能源间接排放,外销部分不计入”,则会低估企业实际碳排放。
三、争议产生的深层原因
标准条款的模糊性
国际核算标准(如 GHG Protocol)虽原则性规定了划分逻辑,但未对蒸汽、余热等复合场景提供细化指引。例如,GHG Protocol 指出 “工艺用能源的排放应结合用途判断”,但未明确 “用途判断的量化指标”,导致企业解读存在弹性空间。
利益驱动下的核算策略选择
排放数据与减排目标、碳配额挂钩时,企业存在 “趋利性核算” 倾向。例如,某企业若被要求降低能源间接排放强度,可能将更多蒸汽用途归为工艺环节,以规避减排压力。
计量体系的不完善
蒸汽、余热的流量计量多集中于总入口或总出口,缺乏分用途的实时监测数据。例如,企业仅记录蒸汽总消耗量,未区分工艺加热与发电用蒸汽的具体数值,导致分配时依赖估算,进一步加剧争议。
四、破解争议的路径与原则
建立 “能量流 - 物质流” 双维度追溯体系
按能源的 “能量转化效率” 和 “物质流向” 划分责任:
蒸汽、余热等能源载体,若其能量最终服务于工艺反应(如化学反应条件维持),对应的排放按 “工艺排放” 核算;若服务于能源生产(如发电、制热),则归入 “能源间接排放”。
计量层面,安装分用途的智能流量计(如蒸汽在工艺入口、发电入口分别安装计量表),结合能源管理系统实时记录流量数据,为分配提供客观依据。
制定行业细分核算指南
针对高耗能行业(如化工、钢铁、造纸),由行业协会联合标准机构制定《蒸汽与余热利用碳排放核算细则》,明确:
蒸汽按 “热量价值” 分配排放(如 1 吉焦蒸汽对应多少排放,按实际用途分摊);
余热回收的排放归属遵循 “源头追溯原则”—— 若余热来自工艺副产品(如高炉煤气),其排放归为工艺排放;若来自外购能源(如燃料燃烧余热),则归为能源间接排放。
引入第三方核查与动态调整机制
由独立核查机构按 “生产流程还原法” 验证企业分配逻辑:通过追溯蒸汽、余热的产生源头(如锅炉房燃煤量、高炉煤气产量)、传输路径(管道走向)、终端用途(工艺设备或能源设备),反向校验分配比例的合理性。对存在争议的案例,建立 “行业基准比例” 作为参考(如化工行业工艺用蒸汽占比通常为 60%-70%),偏离基准值 10% 以上的需提供专项说明。
工艺排放与能源间接排放的分配争议,本质是 “生产流程复杂性” 与 “核算标准精细化不足” 的矛盾。在蒸汽、余热等场景中,需通过 “技术计量 + 规则细化 + 第三方监督” 的组合策略,明确划分边界:以能量用途为核心依据,辅以分环节计量数据,结合行业指南固化分配逻辑,最终实现 “核算结果可追溯、减排责任可界定”。未来,随着数字化监测技术的普及,实时数据共享与智能分配算法的应用,将进一步减少争议,提升碳排放核算的公信力。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