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的长流程与短流程工艺在碳排放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其评价体系也因生产路径、能源结构和原料特性的不同而呈现明显区别。以下从碳排放来源、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及减排潜力四个维度,总结两者的核心差异。
一、碳排放来源的本质差异
长流程工艺以高炉 - 转炉炼钢为核心,碳排放主要集中在 “铁前环节”。从铁矿石开采、烧结到高炉炼铁,需消耗大量焦炭(由焦煤炼制),焦炭在高炉中与铁矿石反应生成铁水,过程中释放大量 CO₂;同时,烧结、球团等工序的燃料燃烧(如煤粉、天然气)也会产生碳排放。据统计,长流程中炼铁环节的碳排放量占全流程的 70% 以上,整体吨钢碳排放通常在 1.8-2.2 吨 CO₂之间。
短流程工艺以电弧炉炼钢为核心,碳排放主要来自电能消耗和少量辅料。其原料以废钢为主,通过电弧炉利用电力将废钢熔化,过程中碳排放强度直接取决于电力结构:若依赖火电(如煤电),吨钢碳排放约为 0.8-1.2 吨 CO₂;若采用绿电(风电、光伏等),则可降至 0.1 吨 CO₂以下,甚至实现 “近零排放”。此外,短流程中脱氧、脱硫等环节使用的焦炭或天然气仅产生少量碳排放,占比通常低于 10%。
二、评价指标的侧重点不同
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的权重
长流程的评价需重点关注直接排放(如高炉煤气、烧结烟气),因其占比超过 90%;而短流程需同时考量直接排放(电弧炉燃料燃烧)和间接排放(电力生产的碳排放),且间接排放占比可高达 90%(火电场景下)。因此,短流程的碳排放评价必须结合区域电网的 “碳强度”,而长流程的评价更依赖自身生产环节的能效提升。
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
长流程的吨钢碳排放强度普遍是短流程(绿电场景)的 10-20 倍,但若短流程依赖煤电,两者差距可缩小至 2-3 倍。这一指标直接反映工艺的低碳属性,也是政策管控(如碳关税、碳市场)的核心依据。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LCA)
长流程的全生命周期评价需涵盖铁矿石开采、焦煤运输、炼钢到钢材出厂的全链条,尤其要计入焦煤炼制过程的碳排放;短流程则需纳入废钢回收、运输及电力生产的全周期,若废钢来源为回收钢材,其 “循环经济” 属性可进一步降低生命周期碳排放。
三、影响碳排放评价的关键因素
能源结构
长流程的碳排放受焦炭质量和高炉燃料比影响较大,而短流程的碳排放几乎由电力结构决定。例如,欧洲短流程钢厂因电力以风电、核电为主,碳排放强度显著低于依赖煤电的地区。
原料特性
长流程中,高品位铁矿石可降低高炉能耗,减少碳排放;短流程中,废钢的预处理水平(如去除油污、杂质)会影响电弧炉的电力消耗,进而改变碳排放强度。
技术装备水平
长流程的高炉大型化、干法除尘、余热回收技术,以及短流程的超高功率电弧炉、废钢预热技术,均可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直接影响评价结果。
四、减排潜力与评价体系的适配性
长流程的减排依赖 “低碳冶金” 技术突破,如氢能炼钢、碳捕集与封存(CCUS),但改造难度大、成本高,短期内碳排放评价结果改善有限;短流程则可通过接入绿电、提高废钢利用率快速降低碳排放,评价指标更易优化。因此,在 “双碳” 目标下,短流程工艺的碳排放评价更易获得政策倾斜(如碳配额优惠),而长流程需通过全链条优化证明减排潜力。
综上,长流程与短流程工艺的碳排放评价差异,本质上是 “资源依赖型” 与 “能源结构型” 生产模式的体现,其评价体系需分别聚焦铁前环节能效与电力低碳化水平,才能客观反映钢铁企业的低碳转型路径。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