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推进能源转型、全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其产业链的发展备受瞩目。其中,“绿氢” 凭借其在生产过程中几乎零碳排放的显著优势,成为了实现能源清洁化的关键一环。然而,当前 “绿氢” 认证标准的缺失,给整个氢能产业链的科学评价带来了诸多挑战。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认证标准的缺失导致市场上对 “绿氢” 的定义模糊不清。目前,各国和地区对 “绿氢” 的界定方式各不相同。欧盟完善《可再生能源指令》中的绿色氢标准,逐步放宽对绿色氢的认证限制;日本《低碳氢认证》、德国《TUV 绿氢认证》、国际绿氢组织的绿色氢标准,则将下游用氢环节中产生的碳排放也加入到碳核算范畴。而我国在 2020 年发布了《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团体标准,与国际上发布的标准相比,我国绿电认证体系中尚未对生产绿氢的电力来源要求配备绿证,同时也未将碳排放计量范围拓展到下游绿氢使用环节。这种标准的不统一,使得企业在生产、宣传和销售 “绿氢” 产品时缺乏明确的指导,消费者和采购商也难以准确判断产品是否真的符合 “绿氢” 的标准。例如,部分企业可能会将采用了少量可再生能源制氢,但整体碳排放依然较高的产品宣传为 “绿氢”,这不仅误导了市场,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阻碍了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绿氢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项目评估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 “绿氢” 认证标准,对绿氢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和环境效益评估变得困难重重。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难以准确估算绿氢项目的长期成本和收益。绿氢的生产成本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可再生能源的获取成本、电解水设备的投资与运行成本等。在没有统一认证标准的情况下,投资者无法确定项目所生产的氢气是否能被市场广泛认可为 “绿氢”,进而难以预测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市场份额。例如,一个绿氢项目若按照较为严格的国际标准来核算,其碳排放可能超标,无法被认定为绿氢项目,那么该项目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将大打折扣,这无疑增加了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可能导致大量资金不敢轻易进入绿氢产业,限制了产业的发展规模。
从环境效益评价角度来看,“绿氢” 认证标准缺失使得对绿氢在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的贡献难以准确衡量。绿氢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不同机构和企业对绿氢的碳减排量计算方法各异。一些计算可能仅考虑了制氢环节的直接碳排放,而忽略了从原材料开采到氢气最终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另一些计算可能因对可再生能源的界定不同,导致绿氢的碳减排效果被高估或低估。这使得政策制定者在评估绿氢产业对国家碳减排目标的实际贡献时缺乏可靠依据,难以制定出针对性强、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例如,在制定碳排放交易政策时,无法准确确定绿氢的碳减排量可抵扣额度,影响了绿氢在碳市场中的交易价值和发展动力。
在国际合作与贸易领域,认证标准缺失也带来了诸多障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氢能产业的国际合作与贸易日益频繁。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绿氢” 认证标准差异,成为了绿色贸易壁垒。我国是目前全球唯一具有绿色氢基能源全产业链优势的国家,但由于认证标准与国际不完全接轨,在出口绿氢及相关产品时可能面临国外的严格审查和限制。例如,欧盟可能会以我国出口的绿氢产品不符合其碳排放核算标准为由,设置高额关税或进口配额,这不仅损害了我国企业的利益,也阻碍了全球绿氢产业的协同发展,不利于形成统一、高效的全球绿氢市场。
为应对 “绿氢” 认证标准缺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认证标准体系。在国家层面制定一套 “绿氢(氨、醇)术语” 标准,明确绿氢的定义,确定绿氢(氨、醇)生产场景,定量温室气体排放阈值。推进绿色氢基能源全产业链绿色价值认证,建立完善绿色氢基能源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以碳价值激励氢基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绿氢标准制定,鼓励中国氢能产业链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全球绿氢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新能源运维工程师(风电/光伏/火电/储能运维)培训课程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能源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军能源领域建设,,目前有哪些项目可以参与?
>>>国家质检总局:重点用能单位必须配备专业人员从事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