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二十周年。青岛,这座黄海之滨的活力之城,正以绿色能源开发与节能增效为着力点,将生态建设融入发展血脉,不仅守护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自然本色,更让绿色动能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能源开发:让碧海蓝天成为能源宝库
青岛坐拥绵长海岸线与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正积极投身于“向海逐光,向海揽风”的绿色实践。在青岛即墨区鳌山湾,中电建115万千瓦桩基式海上光伏发电项目正蓄势待发。该项目总投资达102亿元,建成后预计年均可提供约19.2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对应年均产值约7.2亿元,为区域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与此同时,海上风电开发如火如荼,三峡、华电、华能、大唐、中船等行业领军企业在青岛新筛选出5个海上风电场址,项目全部建成后,总装机规模将达到1300万千瓦,进一步夯实青岛在海洋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优势。
海上风光的协同发力,让绿色能源在青岛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攀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总装机达到794.6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28%,占全市发电装机比重突破60%。曾经的“能源输入型城市”,正逐步转型为“绿色能源输出基地”,而这背后,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节能增效实践:以精细管理释放生态效益
在大力开发绿色能源的进程中,青岛同步构建高耗能项目清单化监管机制,精准推进低效产能退出,累计关停低效燃煤机组18台、水泥粉磨装置5台;同时加速绿色产业培育,成功打造3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其中,连续三年稳居全国氯碱行业能效榜首的海湾化学,通过SPVC聚合母液水处理、脱盐水反渗透水回用、富余氢气利用、蒸汽冷凝液回用及低温乙烯冷量利用等技术创新,将原材料与废弃物“变废为宝”,富余能量转换利用,不仅实现清洁生产,而且每年额外副产及节约蒸汽约50万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十四五”以来,青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全市煤炭消费比重稳定控制在30%以下;能效水平显著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0.3%。以年均2.2%的能源消耗增速,有力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成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良性循环。
绿色转型赋能: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以碳达峰试点为支点,青岛正加快实施“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加速布局绿色能源、人工智能和新兴科技等新赛道,让“含绿量”持续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含金量”。在此过程中,新能源产业链集聚效应凸显:风电塔架龙头企业天能重工、为海上光电项目精准“捕风”的镭测创芯以及为风电机组提供可靠动力保障的盘古智能等一批高精尖企业加速汇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构建起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生态,为城市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在城乡建设领域,青岛绿色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与产业。截至去年底,已建成绿色建筑154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532万平方米;公交领域绿色低碳车辆占比达98%,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覆盖65万户家庭,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青岛高新区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西海岸新区成为国家首批、全省唯一气候投融资试点,为全国提供了“青岛经验”。
从海风发电到光伏入海,从工业节能到城市降耗,青岛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当生态保护成为发展的坚实前提,当绿色动能逐步取代传统能源,“金山银山”的根基将更加稳固,“绿水青山”的美景也将更加持久。未来,青岛将继续以绿色为笔,在能源革命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生态与发展共赢的新篇章。
原标题:绿色能源为笔,节能增效为墨 ——青岛绘就生态建设新图景
来源:青岛市发改委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