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作为市场化减排的关键工具,其行业覆盖范围备受关注。自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逐步扩容,目前已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大行业,未来还将持续拓展,计划到 2027 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一、发电行业:碳市场的 “先锋军”
2021 年 7 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被纳入的行业。首批纳入 2013 年至 2019 年任一年排放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 2162 家发电企业(含自备电厂),覆盖约 45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40% 左右。这一举措使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便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选择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主要基于以下考量:其一,发电行业直接烧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对全国碳排放总量影响显著,将其纳入能充分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协同减污降碳;其二,发电行业管理制度相对健全,产品单一,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管理规范,便于数据核实与配额分配,从国际经验来看,发电行业也是各国碳市场优先纳入的行业。经过近四年发展,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管控成效初显,全口径电力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了 8.78%,减排成本降低约 350 亿元,为后续行业纳入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碳市场扩围 “新成员”
2025 年 3 月 26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 3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20% 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市场预计新增 1500 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 60% 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也从单一二氧化碳,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钢铁行业生产工序繁多,单体排放量大,生产 1 吨粗钢平均排放约 1.8 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15% 左右;水泥行业以工业过程排放源为主,因石灰石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工艺排放的 60% 以上;铝冶炼行业排放复杂,不仅有二氧化碳,还涉及四氟化碳(CF₄)、六氟化二碳(C₂F₆)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将这三大行业纳入碳市场,既符合 “双碳” 目标下对重点排放行业管控的需求,也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企业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在配额分配方面,2024 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 和 2026 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三、未来规划:2027 年基本覆盖工业主要排放行业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全国碳市场发展有明确的 “时间表” 和 “路线图”。从强制碳市场来看,到 2027 年,要在现有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基础上,逐步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后续有望纳入的行业包括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生态环境部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因素,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
持续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对全国碳市场意义重大。一方面,更多行业纳入可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将减排责任转化为内生动力,以成本效益最优方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地;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碳排放特征与减排潜力各异,丰富市场参与主体,能提升市场活跃度与流动性,让碳市场机制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对企业而言,关注碳市场行业覆盖动态,提前布局低碳转型,既是应对政策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在绿色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