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欧盟碳市场(EU ETS)的四阶段演进与核心经验教训

发布时间:2025-09-23 16:58:20浏览次数:

作为全球首个跨国强制性碳市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自 2005 年启动以来,历经近二十年迭代,形成了清晰的阶段性发展脉络,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全球碳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镜鉴。

一、四大发展阶段:从试点探索到成熟运行

1. 制度建设阶段(2005-2007 年):试点铺路期

此阶段以搭建基础框架为核心目标,未将减排作为首要任务,重点验证市场化控排的可行性。覆盖欧盟 25 国的电力、钢铁、水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管控约 50% 的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配额分配以国家自主制定方案为主,95% 实行免费分配,仅 5% 通过拍卖发放。由于缺乏可靠排放数据,配额基于估算发放,导致供大于求,碳价从 2005 年的 22 欧元 / 吨骤降至 2007 年的 1 欧元 / 吨,甚至一度趋近于零。

2. 震荡调整阶段(2008-2012 年):适配国际承诺期

该阶段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衔接,减排目标设定为较 1990 年减少 8%。覆盖范围扩展至冰岛、挪威等 3 国,新增航空、化工等行业及氧化亚氮等气体,成员国数量增至 30 个。配额拍卖比例提升至 10%,但仍以免费分配为主。2008 年金融危机导致企业排放需求骤降,配额过剩问题加剧,碳价从 2008 年的 22 欧元 / 吨跌至 2012 年的 13 欧元 / 吨,虽跌幅小于第一阶段,但市场有效性受严重影响。

3. 改革复苏阶段(2013-2020 年):机制优化期

为应对前两阶段的弊端,欧盟启动系统性改革:将配额分配权限收归欧盟统一管理,终结国家自主分配的松散模式;配额总量每年线性递减 1.74%,电力行业实现 100% 拍卖,整体拍卖比例达 50%;建立市场稳定储备机制,吸纳过剩配额。受金融危机余波影响,2013-2017 年碳价仍在 4-8 欧元 / 吨低位波动,但随着机制完善与经济复苏,2020 年碳价回升至 23 欧元 / 吨,超过危机前水平。

4. 稳步发展阶段(2021 年至今):目标升级期

此阶段锚定《巴黎协定》目标,减排目标提升至较 1990 年减少 55%,配额总量年递减率提高至 2.2%。英国脱欧后成员国减至 30 个,探索纳入海运、垃圾焚烧等新行业,并用拍卖收入设立低碳转型基金。市场预期趋于稳定,碳价持续攀升,2023 年均价已超 80 欧元 / 吨,实现了价格信号与减排目标的精准匹配。

二、核心经验教训:碳市场运行的关键法则

1. 经验:成熟碳市场的构建逻辑

  • 制度动态迭代是核心前提欧盟根据经济环境、技术进步等因素持续优化规则,从分散管理到统一调控、从免费为主到拍卖主导,通过灵活调整覆盖范围与机制设计,避免制度僵化。

  • 供需平衡是稳定基石通过收紧配额总量、建立储备机制等供给侧调控,结合扩大覆盖范围增加需求,逐步解决配额过剩问题,使碳价回归合理区间,有效激发企业减排动力。

  • 要素多元激活市场活力允许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等参与交易,形成 “现货 + 期货” 的产品体系,期货交易量占比超 90%,既提升了流动性,又强化了价格发现功能。

  • 协同政策强化控排效果将碳市场与碳关税机制衔接,对境内排放与进口产品隐含碳均定价,平衡企业成本,降低碳泄漏风险,同时塑造技术先发优势。

2. 教训:碳市场建设的避坑指南

  • 初期数据缺失易致系统性偏差前两阶段因缺乏精准排放数据,配额估算过度宽松,直接引发供大于求与碳价崩溃,印证了可靠的 MRV 体系是碳市场运行的基础。

  • 分散管理削弱市场统一性初期国家自主分配配额导致标准不一、监管套利,直至收归统一管理后才实现市场协同,说明碳市场需强化顶层设计与集中管控。

  • 外部冲击需配套缓冲机制金融危机暴露了碳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敏感性,若缺乏市场稳定储备等调节工具,单一依赖配额总量调控难以应对短期波动。

欧盟碳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成熟的碳市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 “试点探索 - 问题修正 - 机制完善 - 目标升级” 的螺旋式上升路径逐步成型。其在制度弹性、供需调控、市场激活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对数据基础、统一管理、风险缓冲的教训,为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碳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框架。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