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首个跨国强制性碳市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自 2005 年启动以来,历经近二十年迭代,形成了清晰的阶段性发展脉络,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全球碳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镜鉴。
此阶段以搭建基础框架为核心目标,未将减排作为首要任务,重点验证市场化控排的可行性。覆盖欧盟 25 国的电力、钢铁、水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管控约 50% 的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配额分配以国家自主制定方案为主,95% 实行免费分配,仅 5% 通过拍卖发放。由于缺乏可靠排放数据,配额基于估算发放,导致供大于求,碳价从 2005 年的 22 欧元 / 吨骤降至 2007 年的 1 欧元 / 吨,甚至一度趋近于零。
该阶段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衔接,减排目标设定为较 1990 年减少 8%。覆盖范围扩展至冰岛、挪威等 3 国,新增航空、化工等行业及氧化亚氮等气体,成员国数量增至 30 个。配额拍卖比例提升至 10%,但仍以免费分配为主。2008 年金融危机导致企业排放需求骤降,配额过剩问题加剧,碳价从 2008 年的 22 欧元 / 吨跌至 2012 年的 13 欧元 / 吨,虽跌幅小于第一阶段,但市场有效性受严重影响。
为应对前两阶段的弊端,欧盟启动系统性改革:将配额分配权限收归欧盟统一管理,终结国家自主分配的松散模式;配额总量每年线性递减 1.74%,电力行业实现 100% 拍卖,整体拍卖比例达 50%;建立市场稳定储备机制,吸纳过剩配额。受金融危机余波影响,2013-2017 年碳价仍在 4-8 欧元 / 吨低位波动,但随着机制完善与经济复苏,2020 年碳价回升至 23 欧元 / 吨,超过危机前水平。
此阶段锚定《巴黎协定》目标,减排目标提升至较 1990 年减少 55%,配额总量年递减率提高至 2.2%。英国脱欧后成员国减至 30 个,探索纳入海运、垃圾焚烧等新行业,并用拍卖收入设立低碳转型基金。市场预期趋于稳定,碳价持续攀升,2023 年均价已超 80 欧元 / 吨,实现了价格信号与减排目标的精准匹配。
欧盟碳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成熟的碳市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 “试点探索 - 问题修正 - 机制完善 - 目标升级” 的螺旋式上升路径逐步成型。其在制度弹性、供需调控、市场激活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对数据基础、统一管理、风险缓冲的教训,为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碳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框架。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