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碳减排要求的大背景下,行业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及低碳工艺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开发和应用新型节能技术、惰性阳极技术等举措备受瞩目,而企业在此过程中,尤为关心相关技术在可行性与经济性方面的表现,以及如何获取所需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
技术的可行性考量:
企业首先关注技术是否能与自身现有的生产流程和设备相匹配。对于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其生产系统往往较为复杂且庞大,引入新的节能降碳技术不能对现有的正常生产造成过大干扰。例如,新型节能技术应用到生产线上,需确保其安装和调试过程简便易行,不会导致长时间的停产,并且能够与其他生产环节有效衔接,实现平稳运行。
技术的稳定性也是关键因素。企业期望新技术在投入使用后,能持续稳定地发挥其节能降碳的功效,而不是出现频繁的故障或性能波动。以惰性阳极技术为例,企业会关心其在电解铝生产过程中,能否长期稳定地降低阳极消耗、减少碳排放,且对产品质量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技术的可操作性同样重要。这意味着企业员工能够相对容易地掌握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和维护要点。如果一项新技术需要极高的专业技能才能操作,而企业又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足够的专业人才,那么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就会大打折扣。
技术的经济性评估:
成本效益分析是企业评估技术经济性的核心方法。企业会详细核算采用新技术所需的前期投资成本,包括设备购置、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各项费用。同时,还要预估新技术投入使用后能带来的节能降碳效益,如能源消耗的减少量、碳排放量的降低值等,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收益,通过对比成本和收益来判断该项技术是否经济可行。
投资回收期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较短的投资回收期意味着企业能更快地收回在新技术上的投资成本,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例如,一种新型节能技术虽然能带来一定的节能降碳效果,但如果其投资回收期过长,企业可能就会对其持谨慎态度,转而寻求其他更具经济效益的技术方案。
获取技术支持的途径:
企业首先会考虑与技术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技术供应商不仅能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能给予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比如,在应用新型节能技术时,供应商可以派专业人员到企业现场进行安装调试,并对企业员工进行操作培训,确保技术的顺利应用。
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也是重要途径。高校和科研机构往往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合作项目共同开发适合自身需求的节能降碳技术,同时还能借助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为企业培养掌握相关技术的专业人才。
获取资金投入的方式:
企业自身会安排一定的自有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但这往往有限。因此,争取政府相关的节能减排专项补贴是常见做法。政府为鼓励企业积极推进节能降碳工作,通常会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企业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申请获得资金支持。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专门为支持环境友好型项目而设立的融资方式,企业凭借其节能降碳项目的良好前景和规划,可以从银行获得相应的贷款,用于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
企业在面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发展潮流时,通过全面考量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并积极探索获取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的有效途径,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自身的节能降碳改造工作,在碳减排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