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碳排放情况识别和评估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4-11-22 14:09:22浏览次数:

一、碳排放情况识别流程

(一)确定识别范围


  1. 组织边界界定
    • 明确企业自身运营活动的边界,包括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设施和业务单元。这可以根据企业的营业执照范围、实际管理控制范围等来确定。例如,对于一个集团公司,要确定是包括所有子公司,还是仅针对母公司及部分核心子公司进行碳排放识别。
    • 考虑企业的地理位置,如是否包含多个厂区、仓库或办公地点等。对于跨国企业,还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场所。
  2. 运营边界划分
    • 按照碳排放源的类别,将企业运营活动划分为不同的范围。通常分为三个范围:范围一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直接排放源产生的碳排放,如企业内部燃烧化石燃料的锅炉、车辆燃油消耗等;范围二是企业外购电力、蒸汽、冷却和加热等能源产生的间接碳排放;范围三是企业价值链上下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但范围三的评估相对复杂,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纳入。

(二)识别碳排放源


  1. 能源消耗源
    • 全面梳理企业的能源消耗设备和系统,包括生产设备(如电机、熔炉、加热炉等)、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记录每种设备的能源类型(如电力、天然气、煤炭、燃油等)、能源消耗量(可通过能源计量仪表获取数据)和使用频率。
    • 对于大型能源消耗设备,还要了解其运行参数(如功率、效率等),因为这些参数会影响碳排放的计算。例如,一台高功率但低效率的电机可能比同功率高效电机产生更多的碳排放。
  2. 生产过程排放源
    • 分析企业生产工艺中的每个环节,识别可能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过程。在钢铁生产中,焦炭燃烧、铁矿石还原等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在食品加工中,发酵过程可能会产生二氧化碳或甲烷。
    • 确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因为有些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温室气体。例如,某些制冷剂的使用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需要了解其种类、用量和使用周期。
  3. 交通运输排放源
    • 统计企业所属的车辆(包括自有和租赁)的信息,如车辆类型(轿车、卡车、叉车等)、数量、行驶里程、燃油类型(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和燃油消耗量。对于运输企业,还要考虑运输货物的种类、运输路线和运输频率。
    • 除了公路运输,还要考虑企业是否涉及铁路、水路或航空运输,以及这些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情况。例如,企业产品通过海运出口,需要考虑船舶运输产生的碳排放。
  4. 废弃物处理排放源
    • 识别企业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如固体废弃物(垃圾、废渣等)、液体废弃物(废水等)和气体废弃物(废气等)。了解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如填埋、焚烧、回收利用等。
    • 对于填埋的固体废弃物,要考虑垃圾填埋场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对于焚烧废弃物,要计算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排放。

(三)收集相关数据


  1. 设备和工艺参数数据
    • 收集能源消耗设备的铭牌参数,如功率、额定效率、燃料消耗率等。对于生产设备,还需要收集生产工艺参数,如反应温度、压力、时间等,这些参数有助于确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
  2. 能源消耗数据
    • 从能源供应商处获取能源购买记录,包括电力、天然气、煤炭等的购买量和购买时间。同时,读取企业内部能源计量仪表的数据,如电表、气表、油表等的读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生产和运营数据
    • 收集企业的生产记录,包括原材料投入量、产品产量、生产批次等信息。对于交通运输,收集车辆调度记录、行驶里程记录等。对于废弃物处理,收集废弃物产生量、处理量和处理方式等记录。

二、碳排放评估流程

(一)选择评估方法


  1. 排放因子法
    •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确定不同碳排放源对应的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是指单位活动水平(如单位能源消耗、单位原材料使用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例如,电力的排放因子是每千瓦时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可从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统计部门、行业协会或国际权威机构获取。
    • 根据识别阶段收集的活动水平数据(如能源消耗量、原材料使用量等)乘以相应的排放因子,计算各排放源的碳排放量。例如,某企业一个月消耗 1000 千瓦时电力,电力排放因子为 0.5 千克二氧化碳 / 千瓦时,则该企业当月因用电产生的碳排放量为 500 千克二氧化碳。
  2. 实测法
    • 对于一些排放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来确定排放量。例如,对于企业内部的废气排放源,可以使用专业的气体监测设备,直接测量废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流量等参数,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排放量。
    • 实测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且成本较高,但对于重点排放源或对数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情况,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3. 物料平衡法
    • 基于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分析投入的原材料和产出的产品及废弃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来计算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例如,在化工生产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碳元素的转移情况,从而确定碳排放。
    • 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过程相对稳定、物料进出关系明确的情况,但需要准确的原材料和产品成分数据。

(二)碳排放计算


  1. 分类计算
    • 根据识别出的碳排放源类别,分别计算各排放源的碳排放量。例如,对于能源消耗排放源,按照电力、天然气、煤炭等不同能源类型分别计算排放量;对于生产过程排放源,根据不同的生产环节或工艺分别计算。
    • 计算过程中要确保使用正确的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并且注意单位的换算,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 汇总计算
    • 将各排放源的碳排放量进行汇总,得到企业的总碳排放量。在汇总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温室气体的换算,通常将各种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按照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换算成二氧化碳当量,以便进行统一的碳排放总量计算。

(三)碳排放分析


  1. 排放源分析
    • 确定主要排放源和次要排放源。通过比较各排放源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找出对企业碳排放贡献较大的排放源。例如,如果能源消耗排放占企业总排放量的 70%,则能源消耗就是主要排放源,需要重点关注和管理。
    • 分析各排放源的排放趋势,是逐年上升、下降还是相对稳定。对于排放量上升的排放源,要深入分析原因,如生产规模扩大、设备老化、能源效率降低等。
  2. 时间序列分析
    • 对比企业历年的碳排放数据,分析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可以绘制碳排放时间序列图,直观地展示碳排放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例如,如果发现企业过去 5 年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逐年增大,就需要采取紧急的减排措施。
  3. 与目标和标杆对比分析
    • 将企业的碳排放情况与企业自身设定的碳排放目标进行对比,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未达到目标,要分析差距和原因。
    • 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或行业平均水平、先进水平进行对标分析。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碳排放位置,找出差距和潜在的减排空间。例如,如果同行业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平均为 1 千克二氧化碳 / 件,而本企业为 1.5 千克二氧化碳 / 件,就需要分析本企业在生产工艺、能源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学习行业先进经验,制定减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