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降碳措施验收不通过的原因及整改措施

发布时间:2024-11-25 12:58:49浏览次数:

一、降碳措施验收不通过的原因

(一)设备设施问题


  1. 设备安装与调试不当:降碳设备可能在安装过程中出现错误,例如某些关键部件安装位置不准确,或者设备调试未能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例如,碳捕集装置中吸收塔的填料安装不规范,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又如,节能电机的转速调试未与生产工艺精准匹配,导致能源浪费仍然存在。
  2. 设备质量缺陷:采购的降碳设备本身质量不过关,存在故障隐患或性能不达标。例如,一些号称高效的太阳能光伏板实际光电转换效率远低于标称值,无法达到预期的发电量,从而影响了整个项目的降碳效果;或者购买的余热回收换热器材质不佳,容易发生泄漏,无法正常运行。
  3. 设备兼容性问题:在引入新的降碳设备或技术时,与现有生产系统或其他设备不兼容。比如,新安装的能源管理系统与企业原有的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无法有效通信,不能实现对能源消耗的精准监测与调控;或者采用的新型节能照明系统与工厂的电压稳定性不匹配,频繁出现闪烁或损坏现象。

(二)管理与操作问题


  1. 人员培训不足:企业员工未接受充分的降碳设备操作与维护培训,对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要点不熟悉。例如,操作人员不清楚新型污水处理设备中生物处理环节的最佳温度、pH 值控制范围,导致处理效果不佳,能耗和碳排放增加;或者维护人员不了解高效空气过滤系统的滤芯更换周期和方法,使设备长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
  2. 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健全的降碳设备运行管理制度,包括设备巡检制度、维护保养计划、能源消耗监测与分析制度等。例如,没有明确规定设备巡检的时间间隔和检查内容,导致一些设备故障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或者能源消耗监测数据未能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无法为降碳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
  3. 操作不规范: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员工未严格按照降碳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例如,在使用天然气锅炉时,未根据实际负荷合理调整燃烧器的风量与燃气量比例,造成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不仅浪费能源,还增加了碳排放;或者在物料搬运过程中,未采用节能的搬运方式和设备,如过度依赖高能耗的叉车进行短距离搬运,而忽视了手动托盘搬运车等低能耗工具的使用。

(三)数据监测与核算问题


  1. 监测设备不准确或缺失:用于监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相关数据的设备不准确或部分关键监测设备缺失。例如,电表、水表等计量器具老化或精度不够,导致能源消耗数据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影响碳排放量的核算准确性;或者对于一些特殊的碳排放源,如化工生产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缺乏专门的监测设备,无法准确掌握其排放量。
  2. 数据记录与整理不规范:企业在数据记录和整理方面存在漏洞,数据记录不完整、不及时或存在错误。例如,能源消耗数据记录的时间间隔过长,无法反映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波动情况;或者在数据整理过程中,由于人为疏忽,将不同生产环节的数据混淆,导致碳排放量核算错误。
  3. 核算方法错误或不适用:采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不符合项目实际情况或存在错误。例如,在计算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时,错误地使用了不适合本行业的碳排放因子;或者在核算涉及多种能源和复杂生产工艺的项目碳排放量时,未能采用合理的综合核算方法,导致核算结果偏差较大。

(四)外部因素影响


  1. 能源供应不稳定: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出现问题,如电力供应中断、天然气供应压力不足等,影响降碳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由于电力供应紧张,企业的新能源充电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导致新能源汽车无法按时充电,只能使用传统燃油汽车进行运输作业,增加了碳排放。
  2. 政策法规变化: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可能使原有的降碳措施不符合新的要求。例如,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对某些行业的碳排放限值进一步收紧,企业原有的降碳措施虽然在实施时符合当时的政策要求,但在验收时已无法满足新的标准。
  3. 市场因素: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降碳措施的实施效果。例如,降碳设备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因市场竞争或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停产或提价,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采购到合格的零部件进行设备维护和升级,影响降碳设备的正常运行;或者由于产品市场需求下降,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减少对降碳措施的投入,如缩短节能设备的运行时间或降低其运行参数。

二、整改措施

(一)设备设施整改


  1. 重新安装与调试:针对安装与调试不当的设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设备安装手册和调试规范进行重新安装和调试。例如,对于安装错误的碳捕集装置吸收塔填料,重新进行正确安装,并在调试过程中,根据二氧化碳吸收效果逐步优化吸收塔的液位、流量、温度等参数,确保设备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2. 设备更换与维修:对于质量缺陷或故障频发的设备,及时联系设备供应商进行维修或更换。例如,将光电转换效率不达标的太阳能光伏板更换为符合要求的产品,并要求供应商提供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对于发生泄漏的余热回收换热器,组织专业维修人员进行修复或更换损坏的部件,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
  3. 解决兼容性问题:针对设备兼容性问题,组织技术团队进行系统分析和解决方案设计。例如,开发专门的接口软件或硬件模块,实现能源管理系统与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有效通信和数据共享;对于电压不匹配的节能照明系统,安装稳压器或调整照明系统的电源适配模块,确保设备能够稳定运行。

(二)管理与操作整改


  1. 加强人员培训:制定详细的员工培训计划,邀请设备供应商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或专业培训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降碳设备操作与维护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原理、结构、操作规程、日常维护要点、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例如,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演示和实际操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污水处理设备操作人员熟练掌握生物处理环节的各项控制参数的调整方法,维护人员能够准确判断空气过滤系统滤芯的更换时机并正确更换滤芯。
  2.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降碳设备运行管理制度,包括设备巡检制度、维护保养计划、能源消耗监测与分析制度等。明确设备巡检的时间间隔、检查内容和责任人,制定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并严格执行,建立能源消耗数据库,定期对能源消耗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例如,规定每天对关键降碳设备进行一次巡检,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根据设备的运行时间和维护要求,制定年度维护保养计划,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每月对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不同生产阶段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降碳措施。
  3. 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详细的降碳设备操作规程,并张贴在设备操作现场显眼位置。对员工进行操作规程培训,要求员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建立操作监督机制,对员工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和考核。例如,在天然气锅炉操作现场张贴燃烧器风量与燃气量比例调整图表,操作人员根据实际负荷按照图表要求进行调整;设立操作监督岗位,定期对员工的操作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操作规程的员工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对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且降碳效果显著的员工给予奖励。

(三)数据监测与核算整改


  1. 校准与补充监测设备:对不准确的监测设备进行校准或更换,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根据项目的碳排放源情况,补充缺失的监测设备。例如,将老化的电表、水表等计量器具送专业机构进行校准或更换为精度更高的新型计量设备;对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等特殊碳排放源,安装专门的气体监测仪器,如气相色谱仪或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实现对其排放量的准确监测。
  2. 规范数据记录与整理:建立规范的数据记录和整理制度,明确数据记录的时间间隔、内容、格式和责任人。采用信息化手段,如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记录和整理,减少人为错误。例如,规定能源消耗数据每小时记录一次,记录内容包括能源种类、消耗量、设备运行参数等,采用统一的电子表格格式进行记录,并指定专人负责数据的审核和整理;通过安装智能电表、水表等设备,将能源消耗数据实时传输到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系统自动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生成各类报表和图表,为碳排放核算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3. 修正核算方法:组织专业人员对碳排放核算方法进行重新评估和修正,确保核算方法符合项目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要求。例如,邀请行业专家或专业机构对企业采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进行审核,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能源使用情况和最新的碳排放因子,制定适合本项目的综合核算方法,并对核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和说明,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应对外部因素整改


  1. 能源供应保障措施:与能源供应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签订能源供应保障协议,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同时,考虑建设备用能源供应系统,如自备发电机组、储能设施等,以应对突发能源供应中断情况。例如,与电力公司和天然气公司签订供应合同,明确能源供应的质量、数量、价格和供应时间等条款,建立应急联络机制,当能源供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沟通协调;对于电力供应不稳定的地区,企业可安装一定容量的柴油发电机组或储能电池,在电力中断时能够保障降碳设备的基本运行,减少因能源供应问题导致的碳排放增加。
  2. 政策法规跟踪与调整:设立专门的政策法规研究岗位或委托专业机构,及时跟踪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根据政策法规的调整要求,及时对降碳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安排专人定期关注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法规的发布和更新,组织内部研讨会议,分析政策法规变化对企业降碳措施的影响,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当碳排放限值收紧时,企业可加大对降碳设备的投资和升级改造力度,采用更先进的降碳技术和工艺,确保企业的碳排放符合新的政策要求。
  3. 市场风险应对策略:加强市场分析与预测,制定应对市场变化的风险预案。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式,减少市场因素对降碳措施实施的影响。例如,与多个降碳设备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供应合同并约定价格调整机制,降低因供应商问题导致的设备维护和升级困难;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降碳措施的实施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增加产品销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降碳措施的持续实施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