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自行测定的核算参数是碳排放核算的关键依据,核查机构为确保这些参数准确可靠,会从多个方面展开验证工作。
- 方法的科学性:核查机构首先会评估企业采用的测定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例如,对于化工生产过程中某气体排放浓度的测定,需审查企业是否选用了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分析方法。如在测定二氧化碳浓度时,国家标准推荐的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是较为成熟和科学的方法,若企业采用未经认可的方法,核查机构会要求其说明理由,并对方法的科学性进行深入评估。
- 方法的适用性:核查测定方法是否适用于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实际情况。不同化工工艺可能有独特的反应条件、物料特性等,测定方法需与之匹配。例如,对于一些高温高压、具有强腐蚀性的化工生产环境,普通的监测设备和方法可能无法适用,企业需采用特殊设计的耐腐蚀、耐高温监测装置和相应测定方法。核查机构会审查企业所选方法能否准确反映该特定环境下的参数情况。
- 设备的精度与校准:核查机构关注企业监测设备的精度是否满足测定要求。例如,用于测量能源消耗的计量仪表,其精度等级应符合相关标准,如电能表的精度需达到一定等级才能准确计量电力消耗。同时,设备的校准情况至关重要,核查机构会查看设备的校准记录,确认是否按照规定周期进行校准,校准所用的标准物质是否可溯源至国家或国际标准。例如,气体分析仪需定期使用标准气体进行校准,校准气体的浓度值应可溯源,以保证设备测量的准确性。
- 设备的维护与运行:检查设备的维护记录,了解设备是否得到良好的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如监测设备的定期清洁、部件更换等维护工作是否到位。同时,核查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查看设备运行日志、实时监测数据等,确认设备在测定期间是否稳定运行,有无故障或异常情况发生。若设备在测定关键时段出现故障,测定数据的可靠性将受到质疑。
- 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审查企业的数据记录是否完整,涵盖从测定时间、地点、操作人员到测定原始数据等所有关键信息。例如,对于每一次的排放因子测定,应详细记录测定时的生产工况、设备运行参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测定数据的合理性。缺失关键信息的数据记录,核查机构会要求企业补充完善。
- 数据管理的规范性:查看企业的数据管理流程是否规范,包括数据的存储、备份、审核等环节。数据应存储在安全可靠的介质中,并有定期备份措施,防止数据丢失。同时,数据需经过严格审核,核查机构会查看审核记录,确认数据审核过程是否严谨,有无对异常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记录。
- 与其他相关数据对比:核查机构会将企业自行测定的核算参数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例如,将能源消耗测定数据与企业的能源采购记录、生产产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若能源消耗测定值与采购量差异过大,或者与生产产量不匹配,说明测定数据可能存在问题。
- 参考行业数据或模型:参考行业内类似企业的测定数据或通用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对企业数据进行验证。如果企业的测定参数与行业普遍水平偏差较大,核查机构会要求企业解释原因。同时,利用成熟的核算模型,输入企业的生产工艺参数等信息,计算出理论的核算参数范围,与企业自行测定值进行比较,判断其合理性。
- 操作人员资质:核查测定工作的操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具有相关资质证书。例如,进行化学分析测定的人员应具备化学分析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熟悉分析仪器的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 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了解企业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情况,是否定期组织培训以提升人员的专业能力。持续的培训有助于操作人员掌握最新的测定技术和方法,保证测定工作的质量。核查机构会查看培训记录,评估培训内容和效果是否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验证措施,核查机构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估化工企业自行测定核算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碳排放核算数据的质量。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