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进程中,江西省因地制宜,精心构建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合理分解指标、出台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全方位推动各设区市的低碳转型,为实现全省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江西省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作为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重点,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意义。碳排放总量控制直接限定了各设区市在一定时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从宏观层面把控碳排放量,确保全省碳排放总量在可控范围内逐步下降。而碳排放强度指标则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促使各设区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例如,某设区市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从而满足考核要求。这种双控指标的设定,为各设区市明确了清晰的减排方向,引导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充分考虑碳排放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除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核心指标外,江西省统筹纳入能源结构、能耗强度、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碳汇、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等多元指标,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考核体系。
能源结构指标关注各设区市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不仅能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还能提升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例如,一些具备丰富风能资源的设区市,加大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力度,提高风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有效改善了当地的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
能耗强度指标衡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通过降低能耗强度,各设区市能够以更少的能源投入实现更高的经济产出,这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制造业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提升整个设区市的能源利用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旨在考核各设区市在资源开采、利用和回收等环节的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意味着减少资源浪费和废弃物排放,间接降低碳排放。比如,一些设区市加强对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的矿石、炉渣等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原材料,既减少了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又降低了因废弃物处理产生的碳排放。
生态系统碳汇指标强调通过保护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等,来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各设区市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湿地保护与修复等活动,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抵消部分碳排放。例如,某山区设区市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重点领域绿色转型指标聚焦于工业、交通、建筑等碳排放重点领域的转型发展。推动这些领域的绿色转型,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例如,在交通领域,鼓励各设区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在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
江西省出台设区市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将上述各项指标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对各设区市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这种综合评价考核方式,避免了单一指标考核的局限性,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各设区市在碳减排工作中的努力和成效。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估,对表现优秀的设区市给予奖励和政策支持,激励其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未达标的设区市提出整改要求,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碳减排工作。这种奖惩分明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各设区市开展碳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全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江西省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设定和严格的考核机制,引导各设区市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低碳发展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碳排放管理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来源:江西省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