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积极投身可持续发展,编制 ESG 报告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容易陷入的陷阱,这些陷阱会影响报告的质量与价值,进而削弱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成效展现。
目标与受众定位模糊是首要陷阱。若企业在编制 ESG 报告时,未清晰界定报告目标,就无法明确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致使报告内容散乱无重点。同时,对受众需求缺乏精准把握,会导致信息传达偏差,难以满足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例如,若报告旨在吸引投资者,却未突出企业在应对环境风险方面的战略规划,投资者便难以从中获取关键决策信息。
数据问题是影响报告可信度的关键因素。数据收集整理方法不科学,如未建立规范的数据收集流程,可能导致数据缺失或错误。数据源验证不到位,使用未经核实的二手数据,会使报告数据失去可靠性。不准确的能源消耗数据会影响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估,基于这些数据做出的决策也会存在偏差。
内容片面是常见问题。部分企业只关注表面成就,如简单罗列参与的公益活动次数,却忽略深层次 ESG 议题,如供应链中的劳工权益、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等。这种片面的内容呈现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缺乏可比性会使报告难以展现企业的进步与行业地位。未使用行业通用标准和指标,企业间的 ESG 数据无法横向对比;未提供历史数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也难以判断。某企业在报告中未按行业标准披露碳排放强度,投资者就无法知晓该企业在行业中的碳排放水平。
过度包装和宣传也是大忌。只强调成就而对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会让报告显得不真实。企业夸大自身在环保方面的成果,隐瞒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一旦被发现,不仅会降低报告可信度,还会损害企业声誉。
战略脱节是一大隐患。ESG 若未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就会沦为孤立的报告行为。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未考虑 ESG 因素,导致报告中的目标和承诺在实际运营中难以落地。
忽视利益相关者参与,会使报告脱离实际需求。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关注点不同,若未广泛征求意见,报告就无法反映各方关切,降低其参考价值。
未进行第三方验证,会使报告缺乏公信力。第三方机构的独立验证能增强报告的可信度,若缺失这一环节,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可能对报告内容存疑。
缺乏后续跟进和改进机制,会使报告提出的目标和承诺沦为空谈。企业在报告中设定了减排目标,但后续未跟踪进度、未采取改进措施,目标就无法实现。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国际注册ESG分析师专业评估认证培训课程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ESG领域人才需求激增,券商高薪招聘分析师等岗位,入行需要满足什么要求?
>>>国资委将进一步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新规即将实施:5月1日起,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注意事项?
>>>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 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顺应绿色发展潮流,企业为何需重视 CDP 碳信息披露?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