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对可持续发展日益关注的当下,上市公司编制 ESG 报告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诸多难点阻碍着报告的高质量完成。
1、内部认知与配合问题:部分上市公司内部对 ESG 信息披露工作认识不足。一些员工仅将其视为额外的工作任务,未意识到 ESG 报告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意义。管理层若缺乏足够重视,就难以在资源配置、决策支持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导致各部门在配合收集和整理 ESG 相关信息时积极性不高。这使得信息沟通不畅,工作推进缓慢,影响报告编制的效率和效果。
2、披露框架的复杂性:目前,ESG 报告缺乏统一的披露框架。不同行业因自身特点,对 ESG 的侧重点不同。制造业更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和能源消耗,而金融行业则侧重于投资项目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不同地区的监管要求和市场期望也存在差异,国际上多种 ESG 标准并行,如 GRI、SASB 等,各自有不同的指标和披露要求。同时,投资者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有的看重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有的关注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让上市公司在选择和遵循披露框架时面临困境,增加了报告编制的难度。
3、信息收集管理困境:许多上市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管理体系。ESG 数据涵盖环境、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来源广泛且分散。从企业内部看,涉及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等多个部门的数据;从外部看,还包括供应链合作伙伴、行业协会等提供的数据。要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这些数据并非易事。数据收集渠道不畅通,导致数据缺失或滞后;数据整理和分析缺乏统一标准,使得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 ESG 报告的数据支撑,降低了报告的可信度。
4、报告质量提升挑战:当前,部分上市公司的 ESG 报告存在内容不完整的问题,未能全面涵盖 ESG 的关键议题。在环境方面,可能只披露了部分污染物排放数据,而忽略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社会层面,对员工权益保障、社区关系维护等方面的信息披露不足。数据不准确也是常见问题,由于数据收集和统计方法不科学,导致报告中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分析不深入则使得报告流于表面,未能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5、海外评级适应难题:对于有国际业务或计划拓展国际市场的国内上市公司,海外 ESG 评级标准带来了巨大挑战。国际上的 ESG 评级机构众多,如 MSCI、标普全球等,它们的评级标准繁多且复杂,涵盖不同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国内上市公司由于发展阶段、行业特点和监管环境的差异,在理解和满足这些海外评级标准时存在困难。若不能达到国际认可的 ESG 评级水平,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可能增加,投资机会也会受到限制,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
上市公司在 ESG 报告编制过程中,需要正视这些难点,通过加强内部培训、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深入研究披露框架和评级标准等措施,逐步提升 ESG 报告的编制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国际注册ESG分析师专业评估认证培训课程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ESG领域人才需求激增,券商高薪招聘分析师等岗位,入行需要满足什么要求?
>>>国资委将进一步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新规即将实施:5月1日起,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注意事项?
>>>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 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顺应绿色发展潮流,企业为何需重视 CDP 碳信息披露?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