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发布《减少建筑行业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政策》,围绕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WLC)政策展开研究,对比分析欧盟和瑞典政策,旨在找出差距与机遇,为减少建筑环境碳排放提供政策建议。
1、研究背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球和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其中运营排放受关注较多,减排成效显著,但隐含排放(如建筑材料生产、运输等环节产生的排放)的治理相对滞后。在瑞典,隐含排放已超过运营排放,欧盟也可能面临类似趋势。因此,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
2、欧盟政策概述
排放政策: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和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间接影响建筑隐含碳排放和能源使用。工业排放指令(IED)虽不直接针对碳排放,但通过规范污染排放,有助于降低建筑隐含排放。
能源政策:能源效率指令(EED)和可再生能源指令(RED)分别致力于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使用,主要针对运营排放。
建筑与施工政策:建筑能效指令(EPBD)旨在实现2050年零排放建筑存量,要求计算和披露建筑生命周期全球变暖潜能(GWP),但缺乏明确减排目标。建筑产品法规(CPR)修订案旨在提高建筑产品可持续性和循环性,虽未设目标,但可通过标准制定和数字产品护照(DPP)提高透明度。
报废政策:废弃物框架指令(WFD)建立废弃物管理框架,强调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减少建筑行业报废阶段的影响。
可持续性沟通与绿色投资政策:绿色声明指令、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和欧盟分类法等政策旨在提高环境声明可靠性、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透明度、促进绿色投资和规范可持续经济活动,但对建筑WLC影响程度各异。
3、瑞典案例
排放政策:瑞典1991年引入碳税,促使能源转型,影响建筑行业物流和施工过程。
能源政策:除欧盟能源政策外,瑞典还对电力、燃料等征收能源税,并对汽油和柴油有温室气体减排指令。
规划政策:规划法规虽未明确针对WLC,但间接影响建筑碳排放,目前存在数据和工具不足等问题,相关部门正推进改革。
建筑与施工政策:瑞典建筑法规对建筑能效有严格要求,新建筑需提供能源性能证书和气候声明,计算并报告隐含碳排放。同时,设定了碳排放限值,虽面临争议,但体现了对WLC的重视,且有相关数据库和手册支持。此外,针对旧建筑改造也在制定政策,以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
报废政策:瑞典遵循欧盟废弃物立法,对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有规定,目前回收率有待提高,需加强监管。
自愿倡议:瑞典政府推动多项自愿倡议,如“无化石瑞典”和“可行城市”等项目,促进建筑行业气候转型,强调资源层级利用,鼓励企业合作减少碳排放。
4、对WLC的影响
政策比较与借鉴:欧盟可借鉴瑞典经验,协调政策、统一评估方法、提供支持框架,促进建筑设计和施工低碳化。瑞典在质量保证和合规控制方面的做法可为欧盟提供参考,同时欧盟需关注不同国家对生物碳考虑的差异及政策对价值链的影响。
挑战与差距:欧盟需加强针对建筑规划和设计阶段的政策,提高建筑存量脱碳目标,扩大现有建筑改造范围,增强建筑循环性要求,并明确建筑产品生产者责任。
现有建筑存量价值评估:欧盟和瑞典均存在大量闲置建筑,利用现有建筑存量可减少碳排放。欧盟可在建筑能效指令中纳入相关规定,各国也应完善规划和建筑法规,促进闲置建筑再利用,欧盟分类法可发挥激励作用。
5、政策建议
在EPBD框架内制定国家差异化的渐进式限值路线图,并将隐含碳评估纳入国家改造计划。
完善EPBD中建筑改造计划和WLC路线图对建筑需求的评估,各国协同更新相关法规,促进低碳规划。
提高新建建筑寿命、灵活性和材料循环性,完善建筑产品生态设计规则,引入建筑废弃物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
加强欧盟相关政策对建筑材料、产品和工艺生命周期披露的规范,利用欧盟分类法促进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明确公共采购标准。
原标题:欧洲政策研究中心发布建筑行业生命周期碳排放政策研究报告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 年绿色建筑标准将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施行
>>>湖北省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山西省:到2025年,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