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绿色金融成为金融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指导意见》着重强调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管理,强化绿色金融数据治理,防范 “洗绿”“漂绿” 风险。那究竟什么是 “洗绿”“漂绿”,又该如何识别它们呢?
“洗绿” 和 “漂绿” 本质上是一种虚假的绿色营销或绿色伪装行为。一些企业或金融机构为了获取绿色声誉、吸引投资者和客户,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号,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践行绿色理念和采取实质性的绿色行动。它们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性信息等手段,给外界营造出一种自身业务或项目符合绿色标准的假象。
从项目信息披露角度来识别 “洗绿”“漂绿”。真正的绿色项目会详细、透明地披露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节能减排措施、使用的绿色技术等关键信息。如果一个项目在宣传中声称是绿色项目,但在信息披露环节含糊其辞,对关键的绿色指标和措施避而不谈,或者披露的信息过于简略、缺乏实质性内容,那就很有可能存在 “洗绿”“漂绿” 嫌疑。例如,一个新能源项目若无法清晰说明其发电效率、能源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措施等,就难以让人信服其绿色属性。
从数据真实性角度判断。绿色金融数据治理至关重要,真实可靠的数据是判断项目是否 “洗绿”“漂绿” 的重要依据。可以对比不同来源的数据,看是否存在矛盾或异常。比如,一个企业宣称自身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大幅度的碳排放降低,但该企业所在地区的环境监测数据却显示其周边碳排放并未明显减少,这就可能暗示企业存在数据造假、“洗绿” 的情况。同时,要关注数据的核算方法是否符合国际或国内通用的绿色标准,若采用模糊或不合理的核算方法,也可能是为了掩盖真实的环境影响。
从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实际行动来辨别。有些企业只是在宣传口号上强调绿色,却没有在实际运营中采取相应的绿色举措。比如,一家号称绿色环保的制造企业,在生产设备上依旧使用高污染、高能耗的老旧设备,并未进行升级改造,也没有制定任何节能减排的计划和目标,这种只做表面文章的行为就是典型的 “漂绿”。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果只是将资金投入到一些宣称绿色的项目,但并没有对项目的绿色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也可能是参与了 “洗绿”“漂绿” 行为。
从第三方认证和评估角度识别。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和评估机构可以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价。如果一个项目或企业没有经过权威的第三方绿色认证,或者在第三方评估中暴露出诸多不符合绿色标准的问题,却仍然大肆宣传自己的绿色属性,那就需要提高警惕。例如,一些绿色债券项目若没有经过专业评级机构按照严格的绿色债券标准进行评估,就发行并声称是绿色债券,这就存在很大的 “洗绿” 风险。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国际注册ESG分析师专业评估认证培训课程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LCCI 国际 ESG分析师中英联合认证培训及考试安排(点击了解详情)
>>>权威 ESG 认证报考指南:零基础逆袭,抢占绿色职业高薪赛道!
>>>ESG领域人才需求激增,券商高薪招聘分析师等岗位,入行需要满足什么要求?
>>>ESG 席卷商业,财务人怎样解锁千亿红利密码完成职业飞跃?
>>>国资委将进一步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新规即将实施:5月1日起,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注意事项?
>>>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 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顺应绿色发展潮流,企业为何需重视 CDP 碳信息披露?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