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聚焦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横空出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碳关税”。碳关税犹如巨石投入国际贸易与气候治理的广袤湖面,激荡起层层巨浪,对各行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它因何而生?又将怎样重塑全球市场格局?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别慌,接下来将为您详细剖析,助力您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
一、CBAM 的诞生背景与发展轨迹
自 2005 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建立以来,便深受免费配额超发问题的困扰。彼时,欧盟工业部门对 “碳泄漏” 忧心忡忡,担心高碳价会导致产业向境外转移,或者遭受来自低碳价地区产品的市场冲击。基于此,欧盟向相关企业大量发放免费配额,在 2005 - 2012 年期间,免费配额占比一度超过 80%,这无疑极大地削弱了碳市场原本应有的减排激励作用。直至 2022 年 12 月,欧盟正式通过 CBAM 临时协议,标志着其气候政策迈入崭新阶段。2023 年 10 月 1 日起,该机制进入过渡期,2026 年将正式全面实施,且与 EU ETS 免费配额削减同步推进,计划到 2034 年完全取消免费配额。其核心宗旨在于,通过平衡进口产品与欧盟本土产品的碳成本,促使贸易伙伴构建或强化自身的碳定价机制。这一机制的动态发展,时刻吸引着全球企业的目光,关乎着众多企业的未来走向。
二、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点
(一)广泛的覆盖范围
从一开始,CBAM 就将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以及氢气这六大碳密集型行业及其部分上下游产品纳入管控范畴。按照规划,到 2030 年,其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拓展至 EU ETS 所涵盖的所有商品类别,制造业、电力、航空等众多领域都将被卷入其中。如此宽泛的覆盖领域,意味着企业一旦疏忽,就极有可能被这场碳政策变革的浪潮席卷。
(二)严谨的运行机制
该机制采用年度申报制,进口商需要提交货物的进口总量、经过核查的嵌入式排放量,以及原产国已支付碳价的证明材料。随后,依据欧盟碳价补缴差额,并以 CBAM 证书进行结算。整个流程规范且严格,对企业的合规操作能力以及数据管理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企业必须严谨对待,确保各项申报准确无误。
(三)创新的核算方法
CBAM 创新性地采用 “有限生命周期” 核算边界,重点关注生产环节的直接排放,与 EU ETS 保持一致。同时,针对简单商品和复杂商品,分别采用差异化核算方法,力求实现核算的精准与合理。企业若想在这场碳核算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深入学习并适应这一创新核算方式,提升自身的核算能力。
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
(一)气候治理层面
(二)经济贸易层面
(三)国际规则层面
甚至可能加速 “去全球化” 进程,对全球经济合作的大趋势产生影响,使全球经济合作面临新的变数。
四、中国的应对策略与企业机遇
面对 CBAM 带来的挑战,中国积极行动,多管齐下。
(一)完善碳市场建设
(二)构建碳核算体系
(三)深化国际合作
(四)企业应对措施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