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市场作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气候治理策略。我国积极响应,构建了包含重点排放单位强制减排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鼓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2021 年 7 月,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正式上线交易,迅速成长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近四年的稳步发展,市场运行稳定有序,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数据质量显著提升,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逐步成型。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仍处于建设初期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市场仅局限于发电行业,参与主体类型单一,致使市场活跃度不足,市场机制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在此情形下,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为推动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举措,具有多方面深远意义。
一、加速双碳目标实现
当下,发电行业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 40%。一旦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三个高排放行业纳入,市场覆盖的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超过 60%。碳市场依托科学的碳排放总量设定以及合理的配额分配制度,能够将国家的碳减排目标精准落实到企业层面,转化为企业具体的减排任务。企业通过精确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依据行业标准和自身发展规划科学设定减排目标,并灵活运用诸如技术改造、能源结构调整等多样化的碳减排手段,从而实现对碳市场覆盖行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高效管控。众多高排放行业的加入,极大地拓展了碳减排的管控范围,有力推动全国碳排放水平整体下降,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为我国顺利达成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作为我国除火电行业外的碳排放大户,具有排放量大、排放强度高以及高碳锁定效应明显等特征。将这三大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体系,借助碳市场 “奖励先进、鞭策落后” 的运行机制,能够加速淘汰行业内的落后产能。那些高排放、低效率的企业,在碳成本不断攀升的压力下,将被迫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否则只能选择退出市场。这一过程促使行业朝着以 “低碳竞争力” 为核心的全新发展赛道转变,激励企业加大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投入力度。例如,钢铁企业可探索采用氢气直接还原铁等前沿低碳冶炼技术;水泥企业可致力于研发新型低碳水泥生产工艺;铝冶炼企业可对电解铝工艺进行优化升级,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行业摆脱传统的 “内卷式” 低水平竞争模式,还能持续提升行业发展的质量,增加发展的 “含金量、创新含量以及绿色含量”。此外,碳市场的持续发展还将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机遇。随着碳市场的日益完善,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源泉。
三、完善碳定价机制
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碳市场,推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过去的三个 “单一” 管控模式向三个 “多元” 模式转变。具体表现为:从单一行业管控拓展为多行业协同兼容的市场格局;从仅关注能源活动排放管控,转变为同时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管控;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排放管控,扩展为对多种温室气体的综合管控。这种转变极大地丰富了市场参与主体类型,显著提升了市场活跃度。更多具有不同边际减排成本的主体被纳入市场统一管理范畴,使得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得以更有效地降低。碳价作为市场的关键信号,为新纳入行业的企业开展气候投融资、碳配额质押等碳定价相关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基准价格参考,有助于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流入这些行业,为行业的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企业通过参与碳市场交易获得的收益,可进一步投入到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形成 “投资 - 减排 - 收益 - 再投资” 的良性循环,持续推动整个行业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碳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完善碳定价机制等多个关键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